新品展臺
“秋早55”大白菜新品種通過國家鑒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郵編:712100,電話:029-87082131)選育的“秋早55”大白菜新品種,前不久順利通過了國家鑒定。
該品種是以純合穩定的高代自交不親和優系99-YS14為母本,高代自交系98-YS8為父本雜交配制的早熟、豐產、抗病一代雜種,具有株型緊湊、大小適中、商品性好、生長速度快、生育期短、早熟性好、品質優良、產量高、抗逆性好等特點。(陜西 張明科)
玉米新品種在湖北問世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玉米研究室(郵編:430070,電話:027-87285541)徐尚忠教授主持選育的玉米新品種“華玉5號”,前不久通過了湖北省品種審定。
該品種晚熟,出籽率86%,粗淀粉含量(干基)高達77.07%,達到國家淀粉品種一級標準,抗玉米大、小斑病,抗青枯病、銹病、紋枯病,抗倒伏,667平方米(1畝)產量達500~600公斤。(湖北 張紅兵)
河北選育成功紅小豆新品種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郵編:050031,電話:0311-87670655)選育的紅小豆新品種“冀紅8937”,前不久通過了國家新品種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
該品種百粒重15.9克,粗蛋白含量22.27%,粗淀粉含量52.11%,抗倒伏,抗病毒病、葉斑病和白粉病,667平方米(1畝)產量為140公斤左右。(河北 祝云英)
穗豐3號菜豆在廣州問世
廣州市農科所(郵編:510308,電話:020-84202754)選育的菜豆新品種“穗豐3號”,前不久通過了廣東省品種審定。
該品種早熟,春植從播種至初收65~70天,秋植播種至初收45~50天,可延續采收15~25天。植株蔓生,生勢強,主蔓結莢為主,4~6節著生花序,花白色,每花序結莢3~6條,莢綠色,長扁圓條形,莢長約17厘米,莢形指數1.19,單莢重12克。莢型整齊、美觀,結莢多,纖維少,品質好。種子腎形,白色。田間表現對銹病、白粉病、炭疽病感染較輕,耐熱性強,耐澇性和耐寒性較強,耐儲運。平均667平方米(1畝)產量達987.9公斤。(廣東梁兵)
西瓜新品種通過審定
廣西農科院園藝研究所(郵編:530007,電話:0771-3245057)選育的有子西瓜新品種“鑫冠”,前不久通過了廣西品種審定。
該品種果實生育期春播平均29天,秋播也平均29天。植株長勢中強,不易早衰,抗病性中強,分枝多。易坐果,果實商品率93.6%,平均單果重2.96公斤,果實長橢圓形,表皮綠色布深綠條帶,果皮1.0厘米,果肉大紅色,中心糖度平均為11.4,剖面好,口感風味好,果皮硬韌,耐儲運。平均667平方米(1畝)產量達1895.4公斤。(廣西楊松)
水稻新品種“常優2號”問世
江蘇省常熟市農科所(郵編:215500,電話:0512-52856921)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常優2號”,前不久通過了江蘇省品種審定。
該品種結實率達90%左右,米質好,稻米適口性好,抗白葉枯病、稻瘟病,平均667平方米(1畝)產量超700公斤。(江蘇 王芬蘭)
芝麻新品種通過審定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郵編:430062,電話:027-86811836)選育的芝麻新品種“中芝14”,前不久通過了湖北省品種審定。
該品種全生育期84.4天,千粒重2.77克,粗脂肪含量56.12%,粗蛋白含量20.43%。種皮純白,外觀品質好。抗(耐)莖點枯病強于鄂芝2號,抗(耐)枯萎病比鄂芝2號略差。兩年區域試驗平均667平方米(1畝)產量達63.16公斤。(湖北 王松濤)
油菜新品種選育成功
安徽省滁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郵編:239000,電話:0550-3013140)配制而成的雜交油菜組合“皖油27號”,前不久通過了安徽省品種審定。
該品種為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36天左右。抗倒性較好,耐寒性較好,抗(耐)菌核病。經測定,芥酸含量0.16%,每克餅硫甙含量為23.17微摩爾,粗脂肪42.83%。平均667平方米(1畝)產量達171.08公斤。(安徽 楊蓉)
花生新品種通過審定
河南省開封市農林科學研究所(郵編:475000,電話:0378-3162217)選育的花生新品種“開農白2號”,前不久通過了河南省品種審定。
該品種屬特用類型,全生育期125天左右。百果重177.9克,飽果率62.3%,百仁重69.4克,出仁率62.1%。粗蛋白質23.25%,粗脂肪53.01%,油酸35.8%,亞油酸38.2%。高抗花生網斑病、葉斑病、病毒病。平均667平方米(1畝)產莢果252.1公斤,籽仁167.0公斤。(河南 王軍)
新科巡禮
棉花規模化轉基因技術獲獎
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郵編:455112,電話:0372-2633206)李付廣研究員主持完成的“棉花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平臺建設及其應用”榮獲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利用該技術體系獲得的轉基因材料,通過與育種單位的廣泛合作和轉基因材料的發放,育成了各種類型轉基因棉花新品種32個,使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的市場占有率由1998年的5%上升到2004年的62%左右,累計推廣面積達409.62萬公頃。(河南 葉群青)
安息茴香油高效高品質萃取技術通過鑒定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郵編:100094,電話:010-62737514)倪元穎副教授主持的“安息茴香(孜然)油高效高品質萃取技術研究”項目,前不久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鑒定。
他們選取新疆地區栽培面積最廣、脂肪含量較高的新孜2號為原料,采用CO2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SFE)和同時蒸餾萃取技術(SDE),對安息茴香油萃取工藝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優化,通過大量的正交實驗,確定了超臨界萃取和同時蒸餾萃取的最佳工藝參數,兩種技術的萃取率分別達到13.56%和2.84%。通過在各組分數量、含量、感觀等方面的分析,結果表明:同時蒸餾萃取法(SDE)得到的安息茴香精油品質更適宜香精香料行業以及醫藥業,而超臨界流體萃取(SFE)得到的安息茴香油更適宜用于食品添加劑和調味料的生產。(北京 陳樂平)
鶴望蘭切花標準化栽培與保鮮技術研究通過鑒定
福建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郵編:350013,電話:0591-87573019)黃敏玲研究員主持的福建省科技重點項目“鶴望蘭切花標準化栽培與保鮮技術研究”,前不久通過了福建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
該項目研究系統地解決了鶴望蘭切花種苗繁育、高產優質生產及采后處理等標準化技術問題,提出的鶴望蘭葉片營養診斷與施肥配方,保鮮液配方以及種苗繁育、切花生產和采后處理等標準化技術規范在國內均未見報道,建立的技術體系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福建 何英梅)
魔芋品種改良、快繁及高效栽培技術通過驗收
云南農業大學科技處(郵編:650201,電話:0871-5227716)謝世清教授主持的攻關項目“魔芋細胞工程品種改良、無病毒快繁及高效栽培示范”,前不久通過了云南省科技廳主持的專家驗收。
該項目確定了一個魔芋新品種——謝君魔芋;并通過細胞工程改良得到了云花1號、云花2號等5個品系。在國內首次開展了魔芋試管微球莖的研究,開展了優質魔芋良種基地建設及優化種芋常規繁殖。針對危害魔芋生產的主要病毒開展了致病性研究,采集到病害標本216份,分離到菌株56個。(云南 潘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