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蟲病作為一種奶牛常見多發寄生蟲病往往被人們所忽視,以致延誤治療的最佳時間,造成奶牛生產性能和產奶量下降,甚至會繼發其他疾病,造成奶牛的死亡。
近年來,不少專家提出利用中草藥對奶牛焦蟲病進行治療效果更佳,尤其是隨著人們對綠色畜產品特別是牛奶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來源廣泛、療效顯著、藥物殘留少、毒副作用小等優點的中草藥作為抗生素等化學藥物的代替品,用于防治奶牛的寄生蟲病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1病原和發病機制
本病病源分兩類:一類是巴貝斯焦蟲,為大型蟲體,蟲體直徑約為1.4~3.3微米,傳播相對緩慢。另一類是泰勒焦蟲,為小型蟲體,以環形較多,直徑為0.75~1.4微米,繁殖和傳播速度相當快。
當蜱的幼蟲或若蟲吸食了帶蟲牛的血液后,紅細胞內逸出大、小配子,二者結合形成合子,進而發育成動合子。當蜱完成其蛻化時,動合子進入其唾液腺的細胞變為孢子體開始孢子化生殖,分裂產生許多子孢子。感染焦蟲的蜱在牛體表吸血時,子孢子隨唾液進入牛體,從而導致牛焦蟲病的發生和傳播。
2早期臨床癥狀及診斷方法
奶牛焦蟲病早期的臨床癥狀是:食欲微減,但體溫略有升高(大約在39.5~41℃之間),為稽留熱,病牛精神沉郁,耳略下垂(有時不平衡),常呆立不動或臥地不起,眼半閉,脈搏增數(75~90次/分),呼吸加快(30~40次/分),可視黏膜略顯蒼白或黃染,并時常伴有磨牙、流涎(夜間更明顯)等現象,且產奶量略減。巴貝斯焦蟲病早期的臨床癥狀為排血紅蛋白尿,且尿的顏色是稀醬油狀帶泡沫,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泰勒焦蟲病的早期癥狀是尿液呈黃色似豆油,排少量干而黑的糞便,且常伴有血絲。
為了能及時發現患病奶牛,可以利用白天時間對奶牛狀態進行觀察,特別要注意觀察奶牛的走步情況、耳輪位置、食欲、排尿、排糞等情況。對可疑患病的奶牛,進行體溫測量,將體溫升高的奶牛隔離飼喂,并逐頭登記,同時在體表上通過剪毛的辦法作標記。
如果有條件的話,為了確保診斷的準確性,通常對隔離的疑患奶牛進行實驗室血液學檢查:病牛血液中的紅細胞為180萬~430萬,白細胞為1.1萬~1.6萬,血小板70萬~80萬,血色素為20%~50%。血液涂片姬氏染色,檢中心體多為環型。
3早期的預防與治療
結合傳統中獸醫理論和現代醫藥理論,運用中草藥對未發病的牛群和早期發病的牛群進行綜合治療,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遵循殺蟲、補血、強心健脾的原則對早期發病的牛群進行針對性治療。
大青葉注射液20毫升/頭、青蒿素注射液25毫升/頭,對患病牛進行緊急注射(靜注最佳),日注兩次,并配合:蒼術、甘草、檳榔各45克,大黃、金銀花各30克,貫眾、熟地黃各60克,百部、山藥、枳實各40克,加水6升煎汁,供一頭奶牛飲用,藥渣拌入精料中供牛自由采食,5天為一療程,效果頗佳。
(2)采用以預防為主的方法對未患病的奶牛進行預防性治療
取熟地、青蒿各45克,當歸、百部、貫眾各40克,蒼術20克,澤瀉15克,黨參、甘草各30克,加水6升煎汁,供一頭牛飲用,5天為一療程,有效率達82%。
為了確保治療的效果最好采用藥浴法青蒿2公斤、苦參3公斤,加水10公斤煎汁,用噴霧器對奶牛逐個噴淋,以達到均勻洗浴的目的。對于大型奶牛場,為了節省勞動力,可采用池浴法:挖一條長約20米、寬約1.5米、高以未過鬐甲部0.5米,且兩端附有階梯的一條隧道,將藥水倒入其中,藥液深度以地面到奶牛的肩關節水平線的高度為準,選擇晴天(冬季以中午最佳)將奶牛逐個從一端趕進。對疾患牛群應與健康牛群盡量避免同時洗浴。
(3)調整日糧結構,提高奶牛的自身免疫力。將日糧中動物性蛋白的含量提高1%~2%,使脂肪的含量相應降低,增加青綠多汁飼料(如甜菜、胡蘿卜、甘薯等)的喂量。
(4)加強奶牛的保健護理,增強疾病抵抗力。奶牛的新陳代謝旺盛,對外界環境反應敏感,當被毛被牛糞、灰塵等黏附時易招蚊蠅和蜱的侵襲,從而造成寄生蟲病的傳播,使奶牛的食欲和產奶量下降。因此,應每天用清潔的溫水給奶牛洗浴1~2次,并用刷子或梳子刷拭奶牛,增加其皮膚的血液循環,創造良好的衛生環境。
(5)加強牛舍環境衛生管理,減少疾病的發生。及時清除糞尿,保持舍內清潔干燥,并對牛舍進行定期消毒,防止蚊蠅和蜱的孳生。
經過臨床治療表明,用中草藥治療初期階段的奶牛焦蟲病,經過1~2個療程,就可見到明顯的成效。(山東畜牧畜醫職業學院 王林浩 孫魁 劉克 郵編:26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