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政府職能的轉變正在加快,原來由政府“越位”或“錯位”承擔的一部分職能急需“歸位”由行業協會、商會來承擔。這既是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也是按國際慣例辦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需要。為此,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特別提出,要完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其中一項任務就是要“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范運作的專業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按市場化原則規范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
根據《決定》確定的“市場化原則”,參照世界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地區的通行做法,并結合我國仍舊處于體制轉軌時期的實際,我國出版行業協會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獨立自主、職能齊全、自成體系、法律保障、政府支持,做到有管理的市場化運行。
一、出版行業協會的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對行業協會的定性比較混亂,因此有必要統一行業協會內涵與外延的界定。行業協會的定位,指的是在社會公認的基礎上,由法律予以明確的地位。其性質決定了定位應該是:1.行業協會首先是社會團體,屬中介機構;2.平等主體;3.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督指導。
關于“業必歸會”。世界各國對企業加入類似于行業協會的商會和行業公會的規定,基本上分為自愿和義務兩大類。我國現行法規對企業參加各種社會團體的規定基本上是自愿入會(除證券業法律另有規定外)。從我國國情和發展趨勢來看,將來對企業入會的規定,似應采取自愿和義務相結合的“業必歸會”原則為宜,即所有企業都必須至少加入某一與企業的經營活動相關的行業協會,但加入哪一個行業協會或者同時加入若干行業協會,可由企業自愿選擇。
關于“一行一會”。目前我國應有的行業協會尚有許多還沒有設立,另一方面一些行業協會還有許多重復、交叉現象。主要原因是許多經濟類協會不是按行業原則設立,而是按企業的所有制性質或者其他綜合職能來設立所致。因此,今后應加以重新整合與規范,應在相關法規中明確規定,在同一地域范圍的同一行業內不得重復設立相同或相似的行業協會,即所謂“一業一會”。
“實現從掛靠政府部門主導設立向企業自主設立轉變,從對會員企業的政府指導型向對會員企業的市場服務型轉變,從政府部門的附屬組織向市場經濟的獨立主體轉變。”這是新聞出版總署為深化出版體制改革和加快職能轉變的重要指示,也是出版行業協會改革的方向。廣東、廣西、遼寧、重慶版協的體制改革,已為我國出版行業協會的改革吹來一股春風。
二、出版行業協會的管理機制
目前,全國從中央到地方的所有行業協會實際上都隸屬于其“主管部門”(一般都是政府部門),主管部門在人事管理上往往把行業協會當作其下屬事業單位來管理,在財務管理上視同自收自支單位,在工資福利上又套用公務員的規定,大部分的地市級以上行業協會都已演變成了“二政府”,不能夠真正代表企業利益和全行業利益。因此,應盡快實行“政會”分開,也就是將所有行業協會與政府主管機關在“人、財、物”等方面實行徹底脫鉤。
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不少行業協會的領導人還是由政府部門任命,多為政府部門退下來的老同志。在經濟體制轉型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這一現象是正常的,我國出版行業協會改革的基本方向應該是由企業辦會,其內部治理結構應該真正符合辦會宗旨,使它能夠真正成為代表全行業企業的共同利益。因此,出版行業協會的負責人(主要指理事會成員,包括理事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應當是行業中具有影響力和實力且熱心行業發展事務的企業負責人,按照協會章程通過民主選舉在會員中產生,并實行任期制,最長不能連任兩屆。行業協會的秘書長、副秘書長等會務工作人員按企業職業經理人的管理辦法,面向社會招聘,由理事會決定聘用,可以長期聘用。
三、出版行業協會的法律保障
從根本上考察,我國的行業協會存在著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必須通過立法或制定完善法律、法規來加以解決。從法律上分析,我國行業協會組織的成立與運作,必須有四個基本前提,一是基于經濟合理性基礎上的社會合法性,二是基于國家機關立法承認基礎上的法律合法性,三是行政合法性,四是政治合法性。由于我國的行業協會大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動成立的,因此,“天然”地具備了行政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但其社會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卻存在缺失。特別是由于行業協會的法律地位與性質不明確,使其權威性和穩定性嚴重不足,既不利于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規范其與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根據《決定》提出的“完善市場主體和中介組織法律制度,使各類市場主體真正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要求,應盡快制訂相關法規,把出版行業協會的管理、組織和行為納入法制和規范化管理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