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波小檔案:
沈浩波,1976年10月生于江蘇泰興。1996年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98年發(fā)表《誰在拿90年代開涮》一文,并因此進入詩壇。1999年從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投身文化圈,從事圖書策劃包裝工作。曾經(jīng)成功推出過《北京娃娃》、《草樣年華》、《紅X》和《誅仙》等暢銷書,成為業(yè)界知名策劃人。2006年更有《雪亮軍刀》、《米奇的甜品屋》、《射雕時代》等暢銷書隆重問世。
稱沈浩波是書商,他不喜歡,他更重視的還是自己的詩人身份。他說“詩歌是我安身立命的東西”。而出版只是他的職業(yè),是用來養(yǎng)家糊口的。
在沈浩波看來,詩歌是一種最古老的文化載體和藝術形式,是人類語言和靈魂的結晶。而詩人能夠做的是保全一個民族的語言,保全人類最深刻的靈魂,是為了抵達時代精神的內核的,這必然就導致詩歌是曲高和寡的。但詩人要生存,于是詩人沈浩波投身出版,去創(chuàng)造和挖掘能夠激起人類共鳴的文化產(chǎn)品,并且把這個“糊口”的職業(yè)做得有聲有色。
包裝新人的能力NO.1
從北京師范大學一畢業(yè),沈浩波就進入一家出版專業(yè)媒體做記者,這段經(jīng)歷讓他對這個行業(yè)有了深入的了解。2001年,他開始進入出版行業(yè),從此開始施展他的出版策劃才能。
原創(chuàng)能力強、宣傳營銷方面優(yōu)勢強是沈浩波出版策劃的特色,曾經(jīng)因連續(xù)包裝成功4位暢銷書作家,而被稱為“造星工廠”。2001年出版青春小說《北京娃娃》,使作者春樹從一名輟學中學生一舉成為國內最具號召力的少年作家。在公司的運作下,此書版權被賣至近30個國家和地區(qū)。2004年,春樹登上《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一度成為西方眼中中國80后的代表人物。2003年,青春小說《草樣年華》出版,由于宣傳營銷運作得力,作者孫睿從一個普通的大學畢業(yè)生而成為后來炙手可熱的青春作家代表,該書銷量達到40萬冊。繼孫睿之后,又推出少年作家李傻傻,其長篇小說《紅X》在2004年的出版界引起高度關注。
一個又一個新人在沈浩波的手中脫穎而出,那什么樣的人和作品才有資格被他選擇和包裝呢?沈浩波解釋是有兩個原則:一是看他作品的讀者群是哪些人,這個群體的年齡層和消費能力是怎樣的;二是看他的作品是否“撓到讀者的最癢處”,只搔到表皮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撓到骨頭上撓到最核心,才能真正打動他們。
暢銷書是打造出來的
在國外,暢銷書的運作已較為成熟,但在我國,暢銷書尚屬近些年才逐漸形成的新生事物,還從來沒有人對暢銷書的運作及成因進行過深入的分析,因為深入下去要觸及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暢銷的不僅僅是書,還是這本書所代表的品質、趣味和社會心理。這是沈浩波對暢銷書概念的闡釋,同時他認為,暢銷不能靠天上掉下的餡餅,而是要靠出版者自己打造。
在他看來,所有的暢銷書都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契合了當代人的文化需求(現(xiàn)實的和心理的),當然好看和時代特點也是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
2004年底的時候,文學網(wǎng)站上冒出來了眾多的奇幻武俠小說,沈浩波判斷出:最早看《哈利·波特》、《指環(huán)王》的那幫孩子現(xiàn)在上了高中,該有點兒消費能力了,他們對奇幻小說、對武俠小說有天然的興趣。后來他發(fā)現(xiàn)了《誅仙》,這成為玄幻武俠小說中旗幟性的作品,也締造了一個銷量100萬的神話。
讀者愛看就是市場
隨著網(wǎng)絡文學的普及,流行文學熱潮撲面而來。不久前,“紅袖添香”網(wǎng)站所做的“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十位作家”的調查結果令很多人驚訝不已——榜單上,曾煒、郭妮和明小溪的青春言情小說排在前三位。
在沈浩波看來卻一點也不驚訝,從2004年開始,大陸的流行文學作家,風頭漸漸壓過了港臺流行作家,書賣得一本比一本好,《誅仙》、《我為歌狂》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他認為,現(xiàn)在流行文學已經(jīng)進入了爆發(fā)期。沈浩波說,言情小說、奇幻文學以及武俠這些流行文學是真正從讀者出發(fā),從市場出發(fā)的,這才是一個正常的文化產(chǎn)業(yè)。大家愛看,這就是市場。
作為出版策劃人,沈浩波每天都要上天涯、新浪、起點、幻劍書盟這些原創(chuàng)文學陣地,讀大量的網(wǎng)絡文學。他現(xiàn)在練就了一種本事,只要瞄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好壞,一般直接淘汰掉80%;剩下的就要好好地閱讀。每篇文章要根據(jù)內容、市場前景、寫作等諸多細節(jié)進行利弊分析。“一般利占60%的圖書就可以做正常出版;利占80%的圖書就有可能成為暢銷書。”沈浩波說他做過利占80%的,那就是《誅仙》。但《誅仙》是不可復制的,要想抓住人的眼球,“最關鍵的還是好看。” 最近一本有可能成為超級暢銷書的,沈浩波認為是他剛剛推出的《明朝那些事兒》,“因為全民讀史的風潮已經(jīng)開始,而《明朝那些事兒》恰好是其中寫得最好看的。”沈浩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