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出的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甘肅作為西部欠發達的省份,如何結合實際,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于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抓住機遇穩步推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于甘肅這樣一個鄉村人口占總人口近70%、“三農”問題突出的省份來說更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既是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加快農村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甘肅農村發展長期滯后,制約著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歷屆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和農村問題,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了糧食自求平衡,扶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絕對貧困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74.8%下降到7.2 %。這對長期不能解決吃飯問題和貧困面很大的甘肅省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成就。
“十五”時期,是甘肅農村發展最快、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但由于自然條件嚴酷和長期形成的發展差距,仍然明顯的存在著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農村勞動者受教育年限短,農民收入水平低,絕對貧困人口量大等突出問題。在新的歷史時期,甘肅仍處在夯實基礎、改善環境、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的階段,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建設新農村和扶貧攻堅的雙重目標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理念,既著眼于解決當前農村和農業發展中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又立足長遠,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為我們不斷創新思路,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特別是國家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將給農村發展注入強大的推動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和農業經濟加快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伴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既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更不能等待觀望、無所作為。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著力解決影響農村和農業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農村發展步伐,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突出重點統籌兼顧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基礎不同、起點不同、層次不同,建設的階段性重點也就不同。甘肅的實際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結合實際、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全力推進”的基本思路。
一是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發展只有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才能有競爭力。由于甘肅氣候的多樣性,使農業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就是建立在這些特色和優勢基礎之上的。推動新農村建設,必須努力培育能夠帶動和支撐廣大農村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當前甘肅特色農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要進一步壯大、提升這些產業,在確保糧食省內基本自求平衡的基礎上,繼續從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優勢產業和地方性特色產品三個層次上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繼續擴大馬鈴薯、果蔬、中藥材、制種業等特色優勢支柱產業基地規模,提高質量。將草食畜牧業作為特色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加快草產業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和千家萬戶養殖相結合,把草食畜牧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就是通過龍頭企業輻射帶動產業的發展,要充分發揮特色農業優勢,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爭創幾個知名品牌產品,形成產業鏈,使其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支撐,成為對新農村建設長遠起作用的經濟基礎。要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聯結農戶與企業、農戶與市場的紐帶作用,維護農民的利益,把單個農戶與大市場對接起來,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水平,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
二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勞務經濟是投資少、見效快、帶動性強的富民工程,也是減少農民、富裕農民、提高農民素質的一項戰略性舉措。勞務輸出在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既是廣大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同時勞務經濟的發展,將使更多的農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向城鎮定居,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結構、勞動力結構的調整,減輕農村人口壓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發展勞務經濟,一方面要通過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形成勞務品牌,促進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另一方面要努力擴大勞務輸出規模,發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政府勞動部門要加強與輸入地的聯系協調,建立相對穩定的勞務基地。要加大培訓工作的力度,力爭每年勞務培訓農民150萬人次,輸出500萬人次左右,實現一戶輸出一個勞力的目標,勞務收入逐步占到農戶總收入的一半。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甘肅地形狹長、地貌復雜、地域遼闊、氣候惡劣,基礎設施條件差是制約農村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突出改善生產生活基礎條件,這也是群眾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當前突出的是要加強農村道路、飲水、電網、通訊建設。要以鄉村道路、人飲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村“六小”工程和實施以沼氣利用為主的生態家園富民行動。要堅持不懈地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以節水為中心,重點在河西走廊和沿黃灌區建設節水型社會。通過實施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生產發展夯實基礎。
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志,也是農村生產生活新面貌的集中體現。要通過規劃引導、基礎設施支撐,切實改變村莊臟亂差的狀況。甘肅生態脆弱,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繼續堅持搞好生態建設,結合基礎設施建設和村鎮規劃,重點加強城鎮綠化和農村生態治理。
四是構建農業科技體系,加速成果轉化推廣和自主創新。
要努力提高自我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我省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優勢,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重點攻關能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能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競爭力、對農民增收意義重大的先進適用技術和抗御自然災害的先進技術,使農業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
五是突出抓好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工作,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于經濟發展,甘肅農村社會事業更為滯后。必須堅持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相協調,進一步加大農村公共事業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全面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到2007年基本實現“兩基”攻堅目標。以改善農村衛生條件、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重點,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用五年時間,健全和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完成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改造建設任務。2008年,全省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要堅持不懈地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實施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穩定低生育水平,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要加強縣鄉村三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健康有益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繼續加大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困難群體救助體系的同時,逐步擴大各類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最大限度地減少困難群眾因病因災返貧,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向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邁進。
分類指導全力推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全新的事業,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從組織領導、工作方式、體制機
制等方面不斷創新,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有計劃,分步驟,力求取得實效。
一是堅持分類指導,穩步有序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是新農村建設順利開展的必然要求。甘肅地域差異性大,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也不同,對于不同類型的地區要求也不一樣。總體實現小康的河西地區和沿黃灌區要在新農村建設中率先突破,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基本解決溫飽的隴中、隴東地區,要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隴南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要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整合各類扶貧資源,繼續實施以整村推進為主的開發式扶貧方式,加快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減少貧困人口。在工作方法上,不搞“一刀切”,不強求一律,不強行下達指標、趕進度和達標升級,更不能通過加重農民負擔和增加鄉村債務搞建設,要堅決反對新農村建設中搞形式主義和做表面文章。在工作方式上,要從農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入手,使農民看到實惠,把好事辦好。在工作步驟上,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由點到面,點面結合,逐步推進。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制定符合省情、縣情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地分步實施。要做好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工作,在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試點的基礎上選擇不同類型并且具有代表性的縣鄉村,實施“十百千”試點示范工程,即選擇10個縣、100個鄉鎮、1000個村進行試點,做到以規劃為依據,以項目為載體,以縣為單位,樹立典型,總結經驗,以點帶面,穩步推進。
二是尊重農民意愿,激發內在活力。廣大農民既是新農村建設的受益者,也是主力軍,必須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發揮主體作用。積極探索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廣大農民群眾投身到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為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建設美好家園群策群力、出謀劃策。要善于總結推廣群眾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易見效的實事抓起,使農民真正受益。要積極推進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加強民主管理,推進村務公開,落實村民自治,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增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要教育引導農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倡導健康衛生、移風易俗,反對愚昧迷信,破除陳規陋習,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造就新型農民,形成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樹立文明鄉風。
三是科學合理布局,注重資源節約。圍繞建設節約型社會,科學合理布局生產力要素對于推進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甘肅省山區面廣量大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發展農村公共設施成本高、難度大。要逐步將分散居住在深山區、林區以及自然災害多發區的群眾,結合生態移民、扶貧移民等工程,實施村莊整合,統一規劃建設基礎設施。牧區要以牧民定居點為重點,統一建設基礎設施。村鎮建設和農宅建設要注意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充分發揮縣城和建制鎮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平臺支撐作用,突出特色,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和鄉鎮企業,繼續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建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財政激勵機制,推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要重點建設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縣城和建制鎮,使其成為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經濟社會要素聚集區,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建立新型城鄉關系,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四是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體制創新。加快農村各項改革,是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的動力保障。必須不斷深化以稅費改革為主的農村綜合改革,推進機制創新。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建立職能明確、運轉高效的政府管理體制。進一步改革縣鄉財政體制,完善財政支農投入機制,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統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鼓勵農民建立資金互助組織,健全農村金融體系,發揮金融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作用。
五是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切實加強領導。各級黨委、政府都有責任,各系統、各部門都有義務,要明確任務,強化責任,細化措施,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把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積極實踐探索建設新農村的新舉措、新路子,解決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逐步建立城鄉互動發展的有效機制。確保中央各項支農措施的全面實施,不斷加大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積極培養事業心強、能干事、公道正派的新農村建設帶頭人。
(責任編輯 楊少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