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著小腳的母親,教給了我一生受用的知識
一個只念過幾年私塾的女人,在兒子6歲以前就教會他認3000個字,這個女子想必應該絕頂的聰明。楊振寧就是靠這樣一位媽媽啟蒙的。一個78歲的大科學家如此深情地回憶自己沒有受過任何新式學堂教育的母親,那情景讓人感動。
“我母親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時候還裹過腳,到了民國的時候,才又把腳放開了,所以她的腳不是三寸金蓮,但那是一雙變形了的腳,我每一次看見她的腳,都覺得非常難過。她念過幾年私塾。我認識的頭3000個字是母親教會的,那時候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留學,只有我跟母親住在一起。我認識了許多與我母親一樣的舊式婦女,我很佩服,她們受到了中國傳統禮教的影響,而對于這些禮教,有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今天講起來,有人會認為是愚孝,可是假如你拋開這個價值觀,這個所謂愚忠愚孝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輕一輩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這個堅強的意志,漸漸地沒有了,這是因為整個世界都在向另一個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問我,說我母親除了養育我,除了教我3000個宇,還給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堅強意志的信念,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在北大當數學教授的父親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
楊振寧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里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小學,里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磊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矩的孩子。據他自己說,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中學是在絨線胡同上的,就是現在的北京市第三十一中。那時候,當北大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知道兒子學數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可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初一與初二之間的那年暑假,請了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并不去培養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于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為外文基礎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每次問,楊武之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
上課念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字宙》,那里面講的是二十世紀到那個時候為止所發現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1928年到1945年這?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
40年后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采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字。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贊美數字的優美和力量: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可稱作奇跡的是,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楊振寧在抗戰勝利的1945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當時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為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