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娃娃魚在家里正玩得高興,忽然聽見有人敲門,開門一看,原來是小金魚來做客。(開門見山,引出故事主人公。)
小金魚玩了一會兒,覺得很冷。小金魚對娃娃魚說:“你家怎么這么冷呀?”娃娃魚嘆了口氣說:“這里常年刮冷風,沒有辦法。”小金魚說:“我知道有一個地方很暖和,而且風景也很美。”娃娃魚說:“小金魚,你能幫我找到那個地方嗎?”小金魚說:“我們是好朋友,我帶你去吧!”“謝謝你!那我們快走吧!”(點明故事的起因,以對話描寫為主。)
小金魚和娃娃魚游了好一會兒,娃娃魚突然覺得水暖暖的、清清的,渾身感覺很舒服。娃娃魚把頭伸出水面,東看看,西看看,不禁驚呆了。岸上有許多綠綠的樹,紅紅的花,遠處還有高高的山,藍藍的天上飄著幾朵白云。啊,真美呀!娃娃魚對小金魚說:“這里這么美,我一定要把家搬到這里來。”(過渡自然,引起下文。)
娃娃魚回到家,想到搬家要用車,便把自己小時候玩的三輪車拉了出來,把家里的東西都塞在了小三輪車上。娃娃魚看看沒什么搬的了,就鎖上門,拉起三輪車奔向新家。小金魚在后面幫忙推車。到了新家,娃娃魚擺好了東西后,美美地睡了一覺。(緊扣文題,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搬家的情景,再寫細致些會更好。)
第二天,娃娃魚又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它們天天在水里快活地游來游去,再也不覺得冷了……(結尾含蓄,給讀者留下了充分思考的余地。)
[總評]
既然是編故事,就要把握住幾個關鍵的要素:事情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并在寫作時清楚地體現出來,以保證故事的完整性。本文的小作者就做得恰到好處,先確定好寫作對象(小金魚、娃娃魚),然后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把娃娃魚搬家的起因、經過交代得一清二楚,讓人讀了一目了然。故事結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