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莉娜·阿爾杰米耶娃
張藍月編譯
阿列娜的初戀是唯美的。上中學時,她的同學萬尼卡膽大妄為地吻了她頭戴的帽子,在那一瞬間,她在愛的漩渦中迷失了。萬尼卡身上散發出來的雄性的氣味久久令她回味,在14歲那個情竇初開的季節里,萬尼卡叩開了阿列娜懷春少女的心扉,讓她憧憬明天。
時間飛逝。他們都已長大成人。
交往的七年來,萬尼卡三心二意,頗為花心。而阿列娜卻始終對他一片癡心,苦苦等待,等待萬尼卡大學畢業向她求婚。盡管天生麗質的阿列娜身邊蜂飛蝶舞,但她從不為此動容。
阿列娜的戀愛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按照老人的觀點,女人的青春很寶貴,不該在一棵樹上吊死。況且,萬尼卡不溫不火的行為讓人懷疑他對阿列娜的愛是否真心。像萬尼卡這樣的紈绔子弟,怎么會對一個女人專情?
早戀往往抵不過歲月世事的變遷。阿列娜和萬尼卡在不同的城市讀大學,相隔甚遠難相見,日久情疏在常人眼里是必然的,而且,阿列娜家里很窮,父母供她上大學很辛苦,所以,希望她能現實一點,考慮一下物質條件;找一個好歸宿。阿列娜對父母的干預很反感,她對萬尼卡的愛是死心塌地的。
轉眼又一個秋天到了。阿列娜愛這淡淡哀怨的秋天,因為萬尼卡的飛行學校會放20天假。阿列娜終于盼到了魂牽夢縈的情人。
阿列娜欣賞萬尼卡的身材。他胸前黝黑的大肌肉塊上那兩顆痣,就像兩滴小水珠。他強有力的胳膊能把阿列娜舉起來旋轉。在萬尼卡的懷抱中,阿列娜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脆弱得就像巨人手心里的一粒沙子。萬尼卡額上那一小塊傷疤性感到讓她情不自禁地將自己濕潤的雙唇貼了上去。而萬尼卡的藍眼睛能讓人淪陷,阿列娜眩暈了、淪陷了……
“我喜歡吻你的痣。”
“我喜歡你吻它們……”
“萬尼卡,你愛我嗎?”
“你知道……”
“說,愛還是不愛?”
“阿列娜,我不清楚那是不是愛
我現在對你說‘愛,或許不久我看到別的女孩兒,我可能覺得她——才是自己的最愛……”
“可我清楚,我愛你!我想對全世界的人喊,我愛你!我什么都不怕,因為我愛你,我愛你!”
“你瘋了,”萬尼卡笑著用吻堵上了阿列娜的嘴,并抱起了她,“小阿列娜,我被分配到烏蘭烏德。那里條件惡劣,有粗鄙的鄉下人,蟑螂,住臟兮兮的宿舍,沒開水。你愿意跟我去嗎?”
望著萬尼卡探尋的眼光,阿列娜義無反顧地點了點頭:“我愿意,跟你到天涯海角我也愿意。”在阿列娜心目中,萬尼卡就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的一切夢想和追求——都和萬尼卡連在一起。
可令她驚詫的是,萬尼卡沒有露出欣喜的微笑,卻一臉嚴肅。“你的才華在那里會被埋沒,我不能毀了你。”
阿列娜愕然。她無法揣摩萬尼卡的用意。難道萬尼卡不愿和阿列娜天長地久嗎?
“哈哈,我騙你的,小傻瓜,我被分到楚古耶夫了,我只想考驗考驗你,看看你究竟有多愛我。”萬尼卡突然大笑起來。
阿列娜感到了傷害、欺騙和失望。她的愛如此真純,豈容懷疑來褻瀆。她突然覺得萬尼卡是那樣陌生。她義正言辭地指責萬尼卡不該“考驗”她的感情:“我本想一生一世地跟定你,現在跟著你——既幸又不幸。要是你邀我參加畢業舞會,我一定去。”
萬尼卡開始無限溫存地哄生氣的阿列娜,肉麻地叫著“心肝”、“寶貝”。盡管,萬尼卡也曾對她情話綿綿,但現在阿列娜感覺萬尼卡的甜言蜜語如寒風刺骨,讓她心寒。她陷入沉思,不禁懷疑起萬尼卡對自己的感情。
阿列娜為參加萬尼卡的畢業舞會借了一件精美絕倫的連衣裙。但最終她沒能參加舞會。因為萬尼卡沒有告訴她舞會的具體時間,只是敷衍地問她要不要去。也許那條連衣裙本身就是個不祥物。阿列娜母親的同事多次穿著它都沒能嫁出去。每每到了登記處,未婚夫卻捎來口信要毀婚了……阿列娜的心徹底死了。
后來,阿列娜嫁掉了。一個愛她、疼她、寵她、肯為她做一切事情的男人占有了她。阿列娜為丈夫生下一個“小刺猬”般的男嬰。
在“小刺猬”四個月大時,阿列娜回娘家。在娘家的巷子口,阿列娜看到了萬尼卡。她轉身抱著大聲啼哭的兒子,頭也不回地跑掉了。剛一進家門,刺耳的電話鈴聲讓她觸電般的心顫,她有預感,那電話是萬尼卡打來的。
果不其然,電話里傳來了萬尼卡熟悉的聲音,“你過得好嗎?”
“比任何人都好。”
“你有小孩了?男孩還是女孩?”
“我兒子——阿遼沈卡——小刺猬,才四個月,我本想要個女兒,兒子也不錯。”
電話里是痛苦的停頓。
“你變了……”
“是,胖得要命,你不會喜歡。”
“不是這個,你沒胖,你堅強了……”
“被逼的……”
“我很無奈,但我不后悔,這就是生活……”
“我現在有一個全天下最好的丈夫。他愛我們娘倆,他愛我……”
“我很欣慰……”
電話里傳遞著蓄勢的哀傷,可以似火山一樣爆發。阿列娜快要哭了。她很倉促地掛了電話,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她竟有些妒忌自己,她的生活正如她電話里所說,無比幸福。只是有一個問題時時擾亂她平靜的心湖——她堅信丈夫是愛自己的,但她無法確認自己對丈夫的感情。每每面對丈夫的追問,她都說不清楚,她是否真的愛自己的丈夫。然而,現在她懂了,這就是愛,盡在不言中,說也說不清楚。她將要用一生一世的“我愛你”來回報丈夫。
(摘自《現代青年》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