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方玄昌(整理)
對傳統產生懷疑的根源在于當前中國科技和經濟的落后;而一種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則來源于本民族為世界所做的貢獻
我認為,有關傳統文化問題的討論應當提高到戰略思考的高度,而文化戰略的確定要基于對文化系統的結構和文化系統的演化機制的認識。作為創造未來文明的必要條件之一,中國傳統文化應當作為世界稀有的資源加以尊重和珍惜。
傳統是創造未來文明的必要條件
英國歷史學家韋爾斯提出文明演化的“沖突和融合”機制。他比較明確地描述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如何創造了工業文明,而把未來的后工業文明的形成問題留給了我們這些后人。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后,人類社會的主要沖突是工商文化對農耕文化的進犯。未來新文明必將在工商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和融合中產生。中國傳統文化是農業文明時期農耕文化的典型,它應該作為在創造未來文明中與工商文化并存競爭的文化因素加以關注。百余年來超越工業文明的諸多理論嘗試,似乎都沒有以工商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合作為出發點。
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不乏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沖突,其結果是中原的農耕文化同化了游牧文化,而沒有如歐洲那樣通過融合創造出工業文明。在當今世界的工商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中,如果我們不滿足同化于工業文明,那就必須致力于通過兩種文化的融合來創造未來的新文明。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在2004年那次與楊振寧先生的討論中曾經強調,傳統是創造未來文明的必要條件之一。在這個必要條件中,中文和中醫藥學是最有活力的因素。
中文是延續和傳播傳統的重要載體
我們同胞中的一些人曾經懷疑過中文適應現代文明的能力,一度試圖把方塊字改成拼音字。近百余年的經驗表明,漢字經受住了科學的考驗。中國天文學家李競的研究表明,所有的現代天文學名詞都能用中文很好地翻譯和表達。
盡管中文可以無甚困難地表達科學概念,我們還是經常聽到夾雜著一些不必要的英文詞的科學講演,一些科學術語本可以意譯的也簡單地音譯了,甚至在中國本土召開的世界華人物理學會議也不接受中文。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在2004年世界華人物理學會議上用中文講演,對這種無故忽視母語的行為是一種警示。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語言是不可以丟的。如果失去自己的語言,文化傳統也就無法延續。現代文明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文明,如果一種語言在表達科學概念的時候能夠比較順利,語言的存在就沒有問題。漢語是一種優秀的科學語言,不僅不應該丟棄,而且要發揚光大。
在漢字改革過程中,簡化漢字雖然減少了學習漢字的一些困難,但也帶來傳承文化傳統的損失。我們現在正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學院,中文必將在向世界傳播我們文化傳統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中醫藥學是惟一還活著的科學傳統
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形成于17世紀的歐洲,以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其代表性標志。在追溯其形成歷史時才有古代科學之說,人們通常要追溯到古希臘文明,而與中國文明則沒有源流關系。但在類比的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談論中國古代科學。中國的科學傳統,大多匯流到產生于歐洲的現代科學中去了,惟獨中醫藥學還獨立存在著,這是值得認真研究和對待的。
但今日的中醫藥學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危急的時期。不僅中醫師的數量日益減少,而且大部分中醫院舉步維艱。據說很多醫院都不愿意接受中醫院校的畢業生,原因在于他們的應急能力比較差。按照醫學史家廖育群的看法,中醫界的一些教授都讀不懂《黃帝內經》,現在的中醫院校畢業生就更不用說了。在西醫數量遠遠超過中醫的情況下,中醫的“特長”退縮到那些被西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疾病,而且中藥比西藥還要貴,中醫在中國的存在確實岌岌可危。加之有人在網上征集取消中醫的簽名,這對于危機中的中醫藥學的發展更是雪上加霜。
關于如何對待中醫藥學的問題,我主張讓它自然發展,既不要人為地消滅它,也沒有必要特意地保護它。中醫藥學的前途在于,它在創造新醫藥學時是否能發揮作用。如果未來的新醫藥學是通過中西醫融合產生的,那就表明中醫藥學發揮了作用。如果是中醫同化于西醫,那就等同于中醫的消亡。中醫同化西醫則是不可能的,因為西醫是以現代科學為其基礎的。在未來的新醫藥學當中,如果能夠包含中醫藥學的東西就很好了。如果真的一點東西都留不下來,那中醫藥學可能就是真的要消亡了。但我還不至于那樣悲觀。
已有的中西醫結合成果主要是,分析中藥的化學成分,中醫利用西醫的生理化驗,西醫開中成藥處方。在用現代科學研究和表述中醫的特有概念時,諸如經絡、氣功和特異功能等,一些人由于過于著迷而往往失去應有的理性和科學態度,用貌似科學的語言敘述一些不科學的結論,這無疑是令人們失望的。中西醫結合研究還不能令人滿意,但隨著它的發展總有可能留下某些理想的東西。以現代科學手段發展統一的新醫藥學,不僅需要在兩個醫藥學體系之間建立起對應關系,而且需要協調邏輯、建立統一的概念體系。
文化的影響來自本民族對世界的貢獻
中國文化目前在世界上的影響很小。原因是近幾百年來,中國對世界沒有做出太多的貢獻。—個民族立足于世界,主要靠的是這個民族對世界的貢獻,包括科學發現、發明,也包括對惡勢力的反抗。
中華民族曾經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過重大貢獻,但工業文明是由歐洲人創造的。中國人對現代科學的貢獻可以說是微不足道,我們的國際科學論文只為世界總量的百分之幾,而且其中又只有百分之幾是高引用率的。
我們有了一點貢獻,世界給予我們的回報是足夠豐厚的。由于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我們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也就是進入了世界政治五強。經過改革開放,在未來的50年內我們有可能進入世界經濟五強,我們也應該有信心再用100年進入世界科學五強。
但這需要批判阻礙創造力發揮的那些現實因素,而不是一味地批判祖宗。我們不能盲目地模仿“五四”時代的批判,那時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在批判現實——因為傳統深深地影響到了現實中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現在,批判傳統文化卻是在批判祖宗。傳統文化現在不是阻礙中國發展的主要因素,你可以對現實中的其他阻礙因素不冷靜,但沒有必要對孔盂之道不冷靜。
在中國近代歷史中,啟蒙思想家嚴復、蔡元培和胡適已經注意了中西文化融合問題的重要性。當代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提出,“文化沖突”將取代意識形態和經濟的沖突主宰世界。針對這種新動向,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文化自覺”,即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自知之明”,以適應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認為傳統是創造未來文明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