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勤
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洪秀全病逝后,于1864年6月6日被群臣擁戴即位,時年16歲。當日,天京(今南京)失陷,忠王李秀成、視王黃享乾等保護幼天王突圍。6月7日,幼天王一行身著清軍服裝,從太平門壟口突出天京城。清軍發現后緊追不舍,李秀成為保幼天王突圍,將自己的戰馬讓與幼天王騎乘,自騎劣馬斷后。幼天王一行安然突出重圍,李秀成則因受傷迷路,馬不能行,遂藏百姓家。7月21日被俘于天京東南之方山。
湖州會師
以圖東山再起
江南夏日,酷熱無比,一支千余人的疲憊隊伍頂著烈日由北向南急馳。在隊伍的中央,一位皮膚白凈、英俊儒雅的少年被汗流浹背的衛士們簇擁著。這位少年就是剛從天京血戰中逃脫的幼天王洪天貴福。在眾將領的護衛下,正匆匆趕向湖州。尊王劉慶漢在隊伍前方引路開道。養王吉慶元、藩王黃萬興、揚王李明成、式王蕭三發、助王黃期升等眾王護衛著幼天王,并催促著這支隊伍急速前進。
隊伍行至湖熟河畔,一支埋伏多時的清軍高聲呼喊著沖殺出來。尊王劉慶漢率軍沖入敵陣,一陣激戰,太平軍呼嘯而過。但傷亡慘重,千余人的隊伍僅剩數百人。
隊伍稍加休整,繼續向湖州進發。途中,干王洪仁玕、昭王黃文英等親率隊伍迎候幼天王。
幼天王進入湖州,即著手策劃兩件關系太平天國命運的大事:一是強化軍隊的組織體系,整頓軍務,任干王洪仁玕為軍師,尊王劉慶漢為副軍師,奉王黃明厚繼任南方主帥,堵王黃文金負責軍事指揮。二是制訂戰略發展計劃,決定進入江西與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等會合。再出湖北,與扶王陳德才會師,占據荊州、襄陽以圖長安。
無論從戰術還是從戰略上看,這兩項決策是非常正確的。只要幼天王在,太平天國的靈魂則不滅,分散在各地的太平軍勢必向幼天王靠攏。幼天王進入江西后,已入廣東的李世賢隨即回師東趨,汪海洋軍回攻寧都,陳德才軍也從霍山、英山進入廣濟,都說明了這一點。可見,幼天王是洪秀全之后太平天國的一面大旗。
黃文金雙打
左宗棠和李鴻章
不等太平軍從廣德、湖州移師,左宗棠率領清軍會合洋人開始大舉進攻幼天王率領的太平軍。當時廣德、湖州兩城太平軍尚有八萬之眾,為保存實力,決定棄城突圍,按既定目標進軍江西的南城、撫州,與侍王李世賢會合。干王洪仁玕對突圍的隊伍作了周密安排:堵王黃文金全權指揮突圍行動,并率領中路突圍隊伍;養王吉慶元、昭王黃文英在左右兩路,也各率一支隊伍,分三路并行,列王黃宗保為先鋒。
1864年7月16日、17日,三路太平軍殺出湖州城,向江西進軍。
太平軍突圍部隊的總指揮——堵王黃文金英勇善戰,戰功累累,清軍特別懼怕他,將他稱為“黃老虎”。此時,黃文金面對強敵左宗棠,既冷靜慎重,又毫不畏懼。為了打好突圍第一仗,黃文金提出夜襲左宗棠大營。黃文金面呈幼天王,他認為,左宗棠是驕橫之師,左以為我軍是敗兵之師,設營肯定不加防范,故夜間偷襲定可成功。果不出堵王的意料,偌大的清軍大營竟毫無防范,太平軍夜間踏營如入無人之境,殺得清軍四處奔逃。左宗棠也險些送了性命。
同治皇帝聞訊,急令李鴻章親率淮軍支援,并下令對太平軍斬草除根,不得放走幼天王。
李鴻章的淮軍也是一支勁旅,如何迎擊淮軍,幼天王召集干王洪仁玕、堵王黃文金等商議對策。黃文金早已看好皖南丘陵山地錯落起伏的地形,他提出將部隊隱藏于高山綠叢之中,設下埋伏迎擊李鴻章。并派一支小分隊將淮軍引入埋伏圈。幼天王聽罷大叫:妙計、妙計!
太平軍個個摩拳擦掌,準備迎擊李鴻章的淮軍。
這日,淮軍展開了強勁的攻勢,太平軍在陣前佯作潰退。李鴻章不知是計,率部急追。眼見太平軍戰馬揚起的塵土漸近,李鴻章喜出望外,揚鞭急馳。
清軍正在得意,只聽一聲炮響,四周的山坡上,樹林里躍出無數太平軍士兵。一瞬間,殺聲四起,太平軍人人奮勇當先,勢不可當,淮軍抱頭鼠竄。李鴻章在衛士的保護下,拼死突出太平軍的包圍。
夜遭偷襲
幼天王南昌受難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文金雙打左宗棠、李鴻章。在堵王黃文金的指揮之下,幼天王的太平軍軍威振奮,勢不可當。一路浩浩蕩蕩向江西進軍。
清軍與洋人因懼怕堵王黃文金,不敢與太平軍正面交戰,但冷槍冷炮的襲擊和圍追并未罷休。不幸的是,行軍途中,堵王黃文金不幸被冷炮擊中,身負重傷。幾天后,在安徽寧國縣白牛嶺身亡。
黃文金的死對進軍江西的太平軍無疑是一重大損失。
盡管幼天王采納干王洪仁玕的建議,將三路大軍合為一路,并普遍加官進爵眾將領,以激勵軍心,但黃文金的死導致的軍心渙散已不可收拾。軍隊統帥的責任落到干王洪仁玕身上。這時后有追兵,前有堵截,欠缺軍事指揮經驗的洪仁玕很難處置。
進軍江西的太平軍處境異常艱難,隊伍只能利用夜幕的掩護行軍,在安徽黟縣威坪與官兵遭遇,太平軍戰敗,偕王譚體元率部投降。
隊伍退至屯溪,幼天王被清兵追趕,幸虧尊王劉慶漢及時趕到,擊退清兵。
在婺源太平軍再次遭遇清軍,幼天王大敗,馬匹輜重幾乎損失殆盡。第二天清兵又襲來,隊伍被打散,幼天王慌不擇路,跑上一座大山,被清兵追至懸崖。正在危急時刻,清軍突然潰散,原來干王洪仁玕率軍打散了清軍,救出了幼天王。
太平軍歷經千難萬險總算進入江西,可是,未等幼天王喘口氣,又傳來近乎噩耗般的消息:待王李世賢的軍隊已經進入廣東,原計劃江西會師的戰略意圖無法實現。對天朝前途已感絕望的幼天王欲拔劍自殺,幸被佑王李遠繼救下。
干王洪仁玕臨危不亂,迅速確定下一步行動方向:尋蹤西行,向廣東靠攏,經江西瑞金會合康王汪海洋部。
1864年8月27日,幼天王的太平軍行至江西石城。這時,從湖州出發的八萬之眾已不足萬人。入夜,洪仁玕打算在石城石嶺楊家牌宿營。幼天王覺得此處宿營不妥,擔心清兵偷營。遂將擔心之事說與干王洪仁玕。洪仁玕不以為然,他寬慰幼天王:中午時分,清兵已被我們打退,況且此處距康王汪海洋部僅60余里地,不足為憂。洪仁玕的樂觀絕對是盲目的,他似乎忘記了四面皆敵的處境,竟連宿營地都沒設置崗哨。洪仁玕的麻痹導致了太平天國的滅頂之災。
三更月落時分,忽聞鼓角齊鳴,清軍果然劫營。太平軍亂成一團,人不及甲,馬不及鞍,各自奔逃。洪仁玕等寸步不離幼天王,并大聲呼喊衛后抵抗。眾人護衛幼天王奔至玉山口,路窄橋窄,前阻后追,均被擠下橋面,落入一坑內。清兵涌下坑來,將洪仁玕等全數捕獲。唯幼天王僥幸脫逃。
幼天王雖然僥幸脫逃,但當時太平軍已經被打散,幼天王這個16歲的少年跟隨一群兒童進入荒山野谷,終日流浪。之后清軍聽到一個被俘的牧馬小兒對他的同伴說“幼天王走過這里了。”于是便派兵跟蹤追捕,9月25日,幼天王在石城荒谷被俘,于1864年10月20日被江西巡撫沈葆禎處死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