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戈
真實的通天路
巴比倫的通天塔其實有名無實,據考證它只有200余米高。原因在于他們想:神自然會到塔頂來見他們。《聊齋志異》里的《偷桃》就比較神奇:一術士將一根繩子拋入云端,他兒子攀繩而上,從王母娘娘園中偷桃一個。不久繩斷,兒子的身首紛紛墜落,得了官家許多撫恤銀兩后,術士的兒子突然完好如初。有人考證這是一種印度幻術。
從10月20日開始,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拉斯布魯塞斯的沙漠里,一些人也在為找一條登天路而手忙腳亂。他們顯然沒有那么魔幻,試驗中的“通天塔”是一根被吊車懸掛起來的55米長的繩子。登天的是幾臺機器人,或者叫“爬升器”。從2005年起,美國“飛向太空”基金會組織了天梯大賽。今年為期3天的比賽是第二屆,有16個隊參加。攜帶相同的重量,誰的爬升器能以超過1米/秒的速度登頂并返回,就能贏得NASA“百年挑戰賽”計劃提供的20萬美元大獎。
這些人依據的是牛頓力學。一個物體達到一定速度,就既不會飛離地球,也不會落下來。如果這個速度和地球自轉速度相等,從地球上看物體就像靜止一樣。說到這個,老師也許會在黑板上畫條線,把物體和地球連起來。如果真有這條線呢?理論上就可以順著它爬到天上去。
這樣的想法最早被俄國火箭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895年提出,不過他設想的是一個建在巨塔頂端的“天空之城”。阿瑟·克拉克1978年的科幻小說《天堂的噴泉》描述了一個建在赤道島嶼上的“天梯”。具體方案最早于上世紀60年代出自前蘇聯工程師尤里·阿楚塔諾夫。
設想的天梯重心位于距地面3.58萬公里左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從這里再往上、往下同時修建數萬公里的纜索。由于離心力剛好抵消地球引力,就繃緊了一根“頂天立地”的天梯。之所以是幻想,因為一直沒有材料能造出強度和重量符合要求的纜索。當年有人問克拉克:天梯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實現?他的回答是:“大家停止嘲笑后的50年。”
1991年出現了碳納米管,天梯的可行性突然大了起來。在2003年9月15日的第二屆國際天梯會議開幕式上,克拉克從斯里蘭卡的家里向大會更新了他的預測:“它將在大家停止嘲笑后大約10年建成。”
納米管之惑
天梯的成敗99%系于碳納米管這樣的材料技術,正是它使科學家相信天梯變得可行了。
這種1991年由日本科學家無意中發現的世界最強的材料比鋼輕6倍,強度高100倍,同時又像塑料一樣有柔性。天梯要求材料承受60吉帕斯卡的拉力,相當于兩端各有10萬人的拔河比賽。單個的納米管能夠承受平均約100吉帕斯卡的拉力,但它的強度受結構缺陷影響很大,少一個碳原子,強度就會減少30%。直到2005年,最長的納米管材料只能達到數厘米,編成纜索后,1米長的纜索強度還不到1吉帕斯卡。更大的問題是,其成本高達500美元/克,全球每天的產量不到45斤。
天梯系統在大氣層內要經受閃電和風云雨雪的沖擊、在太空要經受彗星、流星和太空垃圾的撞擊。它還是一個長期建筑物,一旦斷裂,上半部將永遠漂入太空,上百億美元的投資,甚至包括正在運行的爬升器都將付之東流。如果載人運行,還必須考慮緊急救援的問題。再先進的材料,能否擔當這樣的重任,都需要深入研究。
(吳濱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