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屋
干嗎拖延
尋求獎勵和回避處罰
我們拖延不愉快的事情.拖延困難的事情,拖延難以做決定的事情。我們為什么會拖延?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嬰兒時期錯誤的撫養方式導致了成人后的拖延行為。如父母的強迫行為,設置過高的目標以及將這些目標與愛和許諾掛鉤。
1983年,動力心理學家邦卡和于恩發表了一部自助著作.宣稱拖延是由于既害怕成功又害怕失敗同時又害怕權威的憤怒造成的——拖延者在想:假如這個任務不去做,那么我的能力不會被他們看到,也就不會受到批評或威脅了。行為心理學家們則認為,尋求獎勵和回避處罰是拖延的主要動因。
躲避焦慮
“拖延者有自己的時間表.他們混淆了‘客觀時間,也就是鐘表上顯示的指導我們日常行動的時間,和他自由選擇的時間。”米蘭心理醫生康素愛蘿指出。“但是,這并不只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問題。拖延者在無能為力和無所不能兩種感覺之間搖擺不定。他知道采取行動有困難。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在于企圖躲避焦慮。凡事向后推成為一種人生策略,拖延問題,卻希望正好在最后一刻解決問題,幾乎只有依靠魔力了。”
追求完美
“做事總是拖延的人常常是不自信的人,經常對自己撒謊,努力把自己的無能為力感轉變為一種有意識的選擇,”米蘭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師吉瓦尼解釋說,“以這種方式做事的人,害怕在考試中不能得滿分,或者不能贏得一場比賽,為了避免恐懼,最好不參加。在這些動兇的背后,潛藏著一定要成為最好的愿望,在自己面前不能冒失望的危險,不能在他人面前留下不好的形象。對于這種人來說,一拖再拖的行為變成了免于遭受失敗的策略。”
如何才能不拖延
1.自認為一無是處會使局面惡化
在每個人的內心實際上都有兩個主角在對抗:一個主角想采取行動,而另一個主角則傾向于阻止行動。為了從意識中清除這種阻力,有必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努力理解哪些恐懼對我們起著抑制作用。
2.把工作分成很小的部分并立即行動
不要這樣想:要么我全能做.要么我根本就不開始。合適的策略應是平靜應對每件事。把工作分成許多很小的部分。總而言之,最好立刻把抽屜收拾好,然后再把整個寫字桌整理好。能夠走出第一步,實際上有助于克服不能完成計劃的恐懼。
3.自我感激
為了刺激改變行為的進程。必須時不時對自己的努力給予愉悅的刺激,比如在整理好發票之后,聽一段美妙的音樂;忙碌了一整天后,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或者在經過一段緊張的工作之后,來一次旅行放松身心等。
兩個著名的拖延者
圣·奧古斯丁
圣·奧古斯丁是生于公元354年的著名神學家和哲學家,著有自傳體作品《懺悔錄》及長篇作品《上帝之城》。年輕的時候,奧古斯丁一方面陷在肉體的情欲之中,放浪形骸,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不斷地尋求。他走過了不少曲折的道路,直到33歲皈依了基督教。圣·奧古斯丁被打上“拖延者”的標簽。是因為他長時期地拖延與情欲決裂的行動。
圣·奧古斯丁對他的上帝說:“當你向我呈現那些真理,我知道你是對的:我盡管確信它的神圣,仍然只能重復那些沒有信心的話:立刻,一分鐘,給我一小會兒!但是,‘立刻從不是指現在開始,我要的‘一小會兒也被我無限拉長……我向你乞求我的貞潔,但卻不是現在。”不能抗拒情欲的誘惑,拖延與之斷絕關系的行動,是造成圣·奧古斯丁痛苦的根源。
達·芬奇
達·芬奇是個空前絕后的天才他一身同時集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詩人、音樂家、哲學家、工程師和發明家等多種角色,在這些領域里都有非常高的成就。這樣一個天才卻是拖延者。那幅傳世名作《最后的晚餐》,是在他的資助人威脅要砍掉給他的資助費用之后,才迫于壓力完成的。《蒙娜麗莎》一畫則用了20年才完成。另一幅名作《賢士來朝》則是一幅沒有完成的畫作。這部分要歸因于他是個天才,注意力經常被分散。一位歷史學家研究達·芬奇的生平,發現他的天才和能量經常浪費在涂鴉以及沒有完成的工作上。
達·芬奇的拖延給他的晚年帶來很大的不幸。他知道上帝賦予他天才.在他有生之年,他應該可以做出更大的成就。面對如此多的只完成了一半的作品,他不得不懇求上帝:“請您告訴我,我還有什么工作沒有完成?請您告訴我什么工作已經完成?”
(曲兆輝摘自《心理月刊》
圖/劉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