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照
1926年4月25日,普契尼名歌劇《圖蘭朵公主》在米蘭的史卡拉劇院首演。演到第三幕,柳兒為了保守豐人的姓名,不惜取刀自戕,她的勇氣與愛,讓三名原本滑稽的官員都大為感動。他們唏噓一番后,隨著柳兒的尸體下臺了,臺上只剩下圖蘭朵公主與波斯王子。
戲演到這里,樂池里傳來的音樂突然停了。懾人的靜默中,指揮托斯卡尼尼上前對觀眾說:“戲結(jié)束了,因為大師不在了。”
是的,大師不在了,普契尼前一年就因手術(shù)引起的并發(fā)癥去世了,留下未完成的《圖蘭朵公主》。因為托斯卡尼尼的決定,那戲劇性戛然而止的演出,讓人難以忘懷。那場首演永遠存留在音樂史上,引起一番又一番的討論。
其中一項有趣的討論是:《圖蘭朵公主》真的非演完不可嗎?那天在史卡拉劇院看戲的觀眾會不會因此而看到、感受到更強烈的情感震撼?
此話怎說?讓我們快速憶說《圖蘭朵公主》的故事。中國公主為了報復(fù)先祖曾遭受的不幸,公開表示愿意下嫁異邦人,不過來求婚的人要接受三道謎語考驗,通不過的,就要被砍頭示眾。韃靼王子大膽求婚,而且竟也順利猜中三道謎題,于是要求圖蘭朵公主與他成婚。公主反悔不從,韃靼王子于是提議:“如果到明晨之前.你能說出我的名字,我就不要求你實踐婚約諾言?!?/p>
那一夜,公主不準(zhǔn)京城民眾睡覺,一定要查出王子的名字。找來找去,找到了認識王子的柳兒,于是公主便使盡殘酷手段,逼問柳兒。柳兒說:“為了愛,我絕對不說?!比缓缶妥詺⒘?。
柳兒之死,震駭了公主。她從來不曉得什么是愛,卻親眼目睹了愛的力量——足以讓柳兒從容赴死的力量。柳兒之死,也斷了她想要問出王子名字的希望,她必須要認輸嫁給王子了。
就在這充滿懸疑的點上,普契尼死了。普契尼之死,會是某種天意靈光嗎?要讓這戲就終止在這里,讓那兩個目睹柳兒之死的人,孤零零地站在舞臺上,面對自己的命運。
如果戲就結(jié)束在這里,那么柳兒,而不是圖蘭朵公主,才是此劇的主角、中心。柳兒因為王子曾經(jīng)給她的深情一望,就忠心耿耿地服侍王子的父親,幾經(jīng)波折不離不棄,可是王子怎么待她?為了娶圖蘭朵公主,甚至只是為了和公主進一步以競賽調(diào)情,他陷柳兒于莫大危險中,而且沒能阻止柳兒受刑,以至自殺。這樣的男人,能心安嗎?
圖蘭朵公主更是邪惡。她用婚約引外邦人來,再以砍他們?nèi)祟^為樂。她輸了猜謎比賽卻還不認賬。她惡毒地規(guī)定全城的人終夜不能睡,誰睡了就處死誰。如此不可思議的惡女,如何跟柳兒相提并論?
如果戲就結(jié)束于此,我們看到的,會是對善惡的強烈反諷,以及對于如何收尾的高度懸疑。這兩個人,在柳兒死后,怎么辦?我們得不到答案,因為不會有讓人可以安心的答案。
如果戲結(jié)束于此,普契尼就進一步將歌劇從十九世紀(jì)帶進二十世紀(jì)的“現(xiàn)代性”里了。他留下的,會是一種歌劇形式卻超越了歌劇的東西,一種結(jié)合歌劇音樂的現(xiàn)代文學(xué)巨作。因為這作品探討了最深刻、沒有答案只有永恒問題的善惡對照。
(李博摘自《深圳商報》
2006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