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時代的寒暄:見信如面。此致敬禮。
電話時代的寒暄:你是哪位?他人不在。
呼機時代的寒暄:速回電話。
手機時代的寒暄:打錯了。
網絡時代的寒暄:你是男的,還是女的?
后網絡時代的寒暄:有人嗎?你是人嗎?
——一網友在文章中如是說
一個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變化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40年就經歷了。
——作家余華在其新作《兄弟》后記中坦陳:中國人從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1960年代活到倫理顛覆、浮躁縱欲和眾生萬象的當下,相當于歐洲人從中世紀到今天
以前世界這么亂,小女子怎么混呢;現在嘛,小女子這么亂,世界怎么混呢?
——作家尹麗川評價芙蓉姐姐其人其事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色則國色。
——身著校服的少年情侶在公共汽車站或車上旁若無人地親熱,有人為此篡改了《少年中國說》的句子
不是我太入世,是我太超前。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每年六分之一時間在國外,他說自己“跟各地的主流社會都有接觸”。在美國“探索”頻道關于他的短片中,他的“方丈”頭銜竟然被譯成了“CEO”
十幾年前,我還和很多人一樣在生蜂窩煤爐子做飯,而如今如果沒有微波爐,我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
——一位傳媒人這樣表達微波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小學教材一說到中國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該改成“地大物不博”了。
——上海市政協委員沈思在“節約型社會”討論會上說。他建議教材中應采用一些中國人均資源擁有量的數據,讓孩子冷靜、客觀地面對中國的資源問題
當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很多地方被占領后變成了法租界、英租界。如今北京許多開發商為了吸引客戶,紛紛給樓盤起“香榭麗舍”、“波希米亞花園”、“馬克波羅半島別墅”等洋名。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院研究院院長俞孔豎教授說,社區命名是公共行為,它的“暗示效應”會影響一個時代,影響到在“香榭麗舍”或“楓丹白露”長起來的我們的后代
很久以來,中國人買不起他們的勞動成果:那些出口到全世界的鞋、錢包和服裝。但現在日趨升溫的消費者至上主義,讓中國人距離大量購買露華濃唇膏和柯達相機只有一步之遙。
——《紐約時報》文章指出節儉的中國人正變成購物狂,買東西買到手軟
過去發表學術文章可得稿費,而現在涌現出一種特殊刊物,即核心期刊的副刊——專門刊登碩士論文,每篇文章登多少字需要多少錢,都是規規矩矩明碼標價。
——一位科學界人士批評學術界花錢買版面的風氣
5斤120元,10斤240元,50斤1000元。
——北京市石景山區古城東路一家美容美發店門前擺放著上述廣告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過去的人花錢吃肉,而現代的人則花錢減肥
我不希望以后的小朋友總是問我,豬八戒有幾個女朋友,沙和尚跟誰結了婚?神話亂改也就變成了鬼話。
——對經典重拍風潮日盛,六小齡童表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