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明叫張三,為什么一跟外國人介紹自己,就要倒過來說是“三·張”呢?
——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白樂桑認為,推廣漢語強調保持語言的獨立和純潔性,不要盲目地去“適應”外國人的思維方式。通過語言可以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外國人覺得中國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但中國人自己卻似乎比較忽視
6個備選方案為什么有5個帶有英文標識?
——很多網友在故宮博物院6件入圍院徽設計方案在網上公布后這樣質疑
這就像一些美國肥胖病患者采用各種速效減肥療法一樣,治標不治本,過一陣子還會反彈。
——中國一位英語教師認為中國人學外語的方法不對
為什么擁有5000多年文明的北京,卻要像十幾歲的小孩子般莽撞行事,還穿上一身俗氣的洋褲褂呢?
——一位美國城市規劃師認為,北京不需要借助洋建筑師來認定自己的身份,敗筆之上再添敗筆
在中國,深色皮膚的人會被當作農民。
——荷蘭留學生羅布斯到中國后最大的困惑。在歐洲人看來,棕褐色的皮膚要比蒼白的膚色好看得多
首先要具有億萬富翁的身份,其次要有在國外生活的經歷,此外還要通過嚴格的身份鑒定。
——一位列中國超級豪宅排行榜第一的上海紫園來北京推廣他們的樓盤時,提出對業主的期望
在世界各地的旅游景區,諸如“請不要隨地吐痰”、“請不要大聲喧嘩”的警示標語都是只用中文書寫,因為大多數外國人都不會這么做。而在中國,許多標志都被翻譯成英文,但是上述兩條通常不會。
——新東方學校教師譚小熊撰文指出,有些標語全球只用中文寫的現象,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不管什么樣的外國人,不管黑人有多黑,白人有多白,我們一律認為他是大款,和他說話是莫大的榮幸,如果再能和他吃頓飯,那回到宿舍是一定要給室友好好炫耀一下。我今天和什么布什、麥克之類的朋友一塊吃飯了,而大家肯定會說:你丫真牛,和老外一塊吃飯。
——大學生講大學生崇洋的怪現象
正如古語說的,久居芝蘭之室不聞其香,不少中國學生并不領會母語的優美,對母語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學生更愿意花時間研究中國文學背后的文化現象。
——復旦大學中文系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傅杰教授說。在復旦大學舉辦的漢語言文學比賽中,獲得冠軍的竟然是留學生
某日,見一廣告:幾個中國小童手持××牌餅干舔其舌大笑曰:“真正美國口味,我們都愛吃!”
——美國口味的餅干真的比中國口味強嗎?一初中生帶著疑惑問其父母,父母無言以對
看到大家鋪天蓋地過圣誕快樂的時候,覺得莫名其妙的悲哀。真不知我們中間有幾個知道圣誕節為何物?過圣誕節,過平安夜,才會顯得比較時髦,比較與時俱進吧。
——當一個一個洋節日占領我們的心靈的時候,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有誰在意?至于當我們聽說韓國人要申請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時候,我們很震驚
有個上海的留學生去美國留學,老師讓做自我介紹,大家很高興地說:“我來自日本,我來自韓國, 我來自澳大利亞”。當輪到中國學生時,他說:“我來自上海”。
——他不說自己來自中國,他覺得中國還太落后,說了怕被別人蔑視,而上海比較有面子,因為有人不知道上海是中國的
電視劇片頭字幕里,張鐵林變成了張鐵林(英國)、斯琴高娃則換成了斯琴高娃(瑞士)。搞了半天,原來人家都是外國人,真的很洋氣耶!
——一某網友看過電視后表示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