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誠譯
互聯網會不會消亡
美國俄亥俄州一家核工廠的信息系統連續兩個小時發生錯亂;墨爾本的一個火車站停運一星期;在斯德哥爾摩,兩名病人被迫臨時轉院,因為紅外線發生裝置因電腦病毒而無法運行;在巴黎,成千上萬的電話因錯誤而打到了消防隊……這些并不是湯姆·克蘭西的最新災難小說中的場景,而是近來由于互聯網故障而發生的一系列真實事故。
發送信件、加入論壇,購物、銀行結算和在線電話,國際互聯網似乎無所不能。但如今已是日常生活組成部分的網絡卻顯露出嚴重的缺陷。科學家漢努·卡里為此感到擔心。他預言了互聯網的徹底終結。這名赫爾辛基工業大學的教授并非一個荒誕不經的人,他在通過移動電話接入互聯網的研究領域頗有建樹。卡里在2001年就聲稱:“5年之后,互聯網即便沒有崩潰,也完全不會是現在的樣子。”今天,在接受《快報》的采訪時,他依然毫不改口,斷定一個“擁擠、設計糟糕和不安全的系統”注定要消亡。
網絡是個亂世江湖
支持他的例證有很多:大量的垃圾郵件、致命的病毒、通過網絡盜取銀行卡號、因訪問人數過多而無法打開的網頁等等。芬蘭安全公司F—Secure的技術主管米科·許珀寧說:“現在的信息系統存在很大危險。我很擔心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那些我們沿用至今的標準。”一批著名網絡專家在2004年春發表的一份共同聲明上預測:“未來數七年將有一次災難性的攻擊。”
更危險的是,為了增加連接通道,現在的網絡協議大量增加了連接點,每一個連接點都存在隱患。喬恩·波斯特爾是上世紀70年代末網絡的創始人,他說:“和所有的新系統一樣,它總有一些方面不如我們希望的那樣強健和有效。”這種脆弱性因近年突如其來的惡意攻擊而更加令人擔憂。最常見的是病毒攻擊,這些不請自來的小程序破壞了電腦的部分功能。最早的病毒產生于1983年,此后它們迅速繁殖:1991年達到1000種,1997年增加到10倍,1999年為33000種,今天已經超過15萬種了。在因病毒遭受損失的情況下,受害者們只能馬馬虎虎地打些補丁了事,可這些補丁只治標不治本,因為互聯網犯罪已經職業化了:年輕的網蟲(制造CIH病毒的陳盈豪于1999年被捕時只有24歲)早就被那些老江湖取代。年近四旬的摩洛哥人薩阿德·杰伊·埃克俄弗尼是一家衛星通訊公司的老板,他從2002年起就被美國司法部門通緝,因為他用幾行代碼永久性地破壞了競爭對手的信息系統。美國政府的一份報告顯示這種“職業”攻擊的數量每年達25萬起。
如果說病毒難以追蹤,那么,要阻止垃圾郵件也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這些意外到來的廣告性質的信息在所有電子郵件中占了近七成。當然,普通網民只打開其中極小的一部分,約二十萬分之一。但是,由于瘋狂發送這些信息幾乎不花發件人一分錢,敲幾下鍵盤就能發送成千上萬封信件,算起來這樁生意回報相當高。
垃圾郵件證明,互聯網污染是最大的危險。最初只能發送幾行文字的網絡現在可讓人下載百科全書、歌曲、甚至數十個小時的視頻。數據擁堵也因此而產生:6月份,密西西比大學幾千名學生在考試期間不得不花兩個小時等待一個無法載入的頁面。此類例子多不勝數。
互聯網的局限在于:發送信息易如反掌,想要拒絕它卻不可能。信箱成了真正的垃圾箱,現有形式的電子郵件受到威脅。彩色動力技術公司(ColorKinetics)的合伙創辦人之一伊戈爾·利斯直截了當地說:“它肯定要消失。”
有誰不怕網絡崩潰
如果互聯網崩潰會怎么樣?首先是一片空虛!(電子郵件的發送數量每天超過1億封,并且每年增長一倍。)但是,這種消失會導致一種病理上的失落感。以嚴謹著稱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對此非常擔心。今天有超過1000萬的網絡成癮者。這些新型患者的特征是:長期疲勞、手痛(腕管綜合癥)、眼瞼干澀、頭痛和肌肉酸痛。再加上飲食沒有規律、個人衛生狀況糟糕、失眠和睡眠周期的改變……所有這些加起來足以造成身體失衡;可如果斷網的話,情況會更糟糕:這些成癮者將表現出易怒、妄想、抑郁、恐怖等癥狀,甚至會發生精神性生理病變!
消費也會受到影響,因為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我們的購物方式。它不僅曾經催生了一種免費的下載文化,更讓消費者變得挑剔。網絡帶來了透明。實時價格對比在10年前根本無法想像。今天,在Kelkoo網站上,人們可以對同樣提供在達喀爾度假一周的35家包價旅游承辦商的報價一目了然。專家認為,在線旅游可以節省15%以上的開支。1999年創辦的自由市場公司聲稱,它為自己的顧客節省了80多億美元。人們還能回到傳統的招標方式嗎?
對某些人來說,互聯網的消亡毫無疑問意味著他們的失業!在美國,有超過43萬網民完全依賴在電子拍賣網站平臺上做買賣來維持生計。這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職業!不知道他們是否愿意將自己的生意轉到舊貨商店里去?如果互聯網沒了,所有相關產業都會煙消云散,如思科系統公司、北電網絡公司、朱尼珀網絡公司和華為公司等。數字攝像機和互聯網接入服務商等也前景暗淡。預計將有超過45000家電子商務企業倒閉,相比之下,2000年的互聯網企業倒閉風潮只不過是個小小的預演。
除了充當新穎的媒介,互聯網也是企業戰略不可缺少的核心。有的企業已經開始將他們的所有資料都向網上轉移了,這樣有助于節省空間。這些企業越來越多的在內部網上存儲更為重要的信息,比如股票操作、市場研究、客戶預訂、甚至針對競爭對手的行動計劃。因此,互聯網成了企業新的神經中樞,為信息提供庇護。如果因特網倒閉,后果可想而知。
專家評說防護對策
互聯網倒閉的危險讓專家們直冒冷汗。一群專家們開始關注互聯網誕生時的缺陷,并推出IPv6(國際互聯網協議第6版)作為從現在起兩年內新版互聯網的基礎。微軟公司的產品主管邁克·沙普爾說:“IPv6相比于IPv4(現有協議)最大的優勢在于它增加了地址數量,從而允許更多設備連接網絡。”
但這最多不過是一次升級,而不是深刻的變化。一位分析家稱:“這不過是把碎片重新粘在一起,我們要做的是徹底改變和重新洗牌。”當然,暫時來講,互聯網的結構可以使它免于影響巨大的崩潰。Qualys安全公司的菲利普·庫爾托語氣較為緩和:“這有點像人的大腦:需要切斷很多的神經元才能使它完全停頓下來。”他本人看好有安全保障的移動互聯網。但是理由不在于此。當超過100億美元的網絡經濟是建立在上世紀70年代的網絡基礎上時,人們有理由嚴肅地質疑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