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疑思
兩張黑白照片記錄著一個普通人人生的終結,一本書卻為全人類的生命勾勒出了最本質的素描。
什么是對一個人生命最簡單也是最平等的概括?看過德國攝影師瓦爾特那套著名作品《死亡肖像》的人會回答:兩張黑白照片。如果你捧著這部攝影集的中文版《生命的肖像》,會覺得它可能是你看過的最我沉重的書,因為薄薄一百多頁書里竟承載著25個人的生老病死,而你必須直面他們瀕臨死亡時的瞳孔以及死后安詳的面容。
《死亡肖像》是瓦爾特頗具爭議的作品。攝影師花了近兩年時間,在“臨終關懷”慈善醫院里,用鏡頭拍攝那些在這里“等死”的人。整套作品拍攝了34個人(中文版收入25人),他們中有作家、警察、官員、醫生、銀行家,有工人、農民,有幾歲的孩子甚至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他們的身份、年齡、工作、性格、社會地位各異,但必須同樣面臨死亡。而瓦爾特采用最簡單和一視同仁的藝術形式——兩張照片:一張記錄他們活著時的狀態,另外一張則是他們死亡后的表情;一段文字:寫下攝影師與女友每天陪這些人談心交往過程中的難忘故事。《生命的肖像》涉及的每個人對于死亡以及人生的態度,無論是恐懼還是坦然,麻木或是清醒,最后都濃縮成兩張照片與一段文字。圖像對比的視覺刺激,加上細膩文字塑造的每一個死者的豐滿形像,似乎暗示著人類不可能抗拒的“塵歸塵、土歸土”的命運。
雖然歐洲有句俗話: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人們不愿提它,但沒人不去想它,即“性”和“死亡”。《生命的肖像》在歐洲出版前,曾被廣泛批評,很多人認為把生與死的圖像放大過于殘忍,尤其是那些原本擁有生命、眼睛閃光的人像,變成了同樣清晰、毛發畢現的遺像,讓人感到難以名狀的悲傷。但書出版后卻是接連再版,十分暢銷。不少讀者認為這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人對故去親人的懷念,提醒人應該珍惜現在”。瓦爾特也因這套作品獲得包括ADC金獎和荷賽銀獎等紀實攝影方面的最高獎項。他曾表示,“當人們看到這些照片時會想人的一生多么短暫,我要名和利等身外物干什么呢?人的內心很容易和這些照片產生共鳴,我認為這是它受歡迎的原因”。
實際上,瓦爾特并不承認有的評論家所說,“他每一個系列作品都在思考一個哲學問題”。他早期那些擁有人類表情的動物肖像攝影《動物的靈魂》源于自幼與寵物為伴的經歷,他聲稱要拍出動物的尊嚴。而之所以選擇“死亡”作為題材,瓦爾特曾表示,“如何讓人克服死亡恐懼,這是我的追求”。因為瓦爾特年少時經歷了二戰最后時刻——蘇軍與美軍攻入德國的悲慘回憶,他目睹父親和不少鄰居慘死于戰亂,甚至在他母親被埋葬的時候,瓦爾特“連看都不敢看一眼”,“死亡”的陰影在他心里一直揮之不去。
與“臨終關懷”慈善醫院里各類等死的人接觸,漸漸讓瓦爾特開始重新審視“死亡”。我們可以看到書中大部分生死肖像的比較,死去的人往往比活著的時候臉部更輕松、更自然,有一種超脫的美感會逐步驅散那種原本關于死神臨近的可怕想像。也許正是瓦爾特體會到這一點,“死亡肖像系列”在歐洲出版時用了《死亡前再活一次》——一個樂觀而詩意的名字,而中文版又被譯成了《生命的肖像》這一充滿哲學意味的名字:兩張黑白照片記錄著一個普通人人生的終結,一本書卻為全人類的生命勾勒出了最本質的素描。
(夏明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