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林·伊爾斯 吳 燕 等編譯
沒有什么比發現兩個人不可能有同樣的指紋更能大大促進犯罪偵查,這種個體識別的方法早在文明古國中國和巴比倫就使用過。1880年,一個在日本的蘇格蘭醫生亨利·福烏爾德斯博士,在英國科學雜志《自然》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開了現代指紋分析學的先河。由于對古代陶瓷碎片上的指印感興趣,福烏爾德斯傳播了這樣一個觀念,它們或許就是鑒定個體的方法。這個觀念被孟加拉灣主要行政官員威廉·赫舍爾先生完全接受。他報告說他多年來在印度利用拇指鑒定目不識丁的囚犯和工人。指紋學最初激起令人興奮的漣漪,是源于《自然》雜志上的爭論,但真正第一個開始研究指紋學的是英國的科學家弗朗西斯,加爾頓先生。
首先建立了指紋不能遺傳,即使是雙胞胎的指紋也不會相同的學說。加爾頓做了奠基工作,建立了基本的分類系統,將最常見的指紋分為三類:弓形指紋,箕形指紋,斗形指紋。加爾頓《指紋》一書1892年出版,他死后另一個印度警署官員愛德華·亨利先生完成了指紋分類工作。
亨利將指紋分為五類。他在加爾頓三類的基礎上加了一類帳型紋,將箕形紋又分為兩類。1896年,他在軍隊按照他的方法從事指紋鑒定的研究,(指紋應用項目)這個新系統很快獲得了成功。在印度,對犯罪分子的鑒定獲得了戲劇般的進展。
指紋的印記分為基本的三類:汗潛指紋、可見指紋和立體指紋。到目前為止,最常見的是汗潛指紋,眼睛一般看不出來。它們是由汗液形成。或者來自于手指,或者是因為手指與臉、手指和身體有皮脂腺的地方無意識地按觸而形成。即使犯罪分子將手徹底地擦干凈和弄干,如果他將手放到臉上或頭發上,他還是很可能在他所接觸的地方留下汗潛指紋,特別是容易在玻璃表面或光滑的木頭上留下指紋。
處理或提取汗潛指紋進行檢驗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最普通的方法是用灰粉或黑粉。(過去是一種水銀和白堊的混合物,但是現在,更有意識地減少使用者所冒的身體方面的危險。)在滲透性的檢材上,如紙張、厚硬紙板,較難提取,最好用碘熏法,碘可以和汗液中的汕脂反應,或使用茚三酮反應,茚三酮可以和汗液中的氨基酸反應。
第二種類型的指紋是最易辨認的那一種。因為手指沾有血跡、墨跡或其他相似方法留下的指紋。但是它們在犯罪現場很難找到。第三種指紋是立體指紋,它們是在柔軟的表面比如乳酪、肥皂或油灰上面形成的指紋。
汗潛指紋的保留時間是變化的,主要由多種因素控制。如果是留在一個硬的受到保護的表面上,留下后沒有再去碰它,它就幾乎永遠留在那里。汗潛指紋在古代墳墓的物品上曾被發現并提取。
(摘自《科學探案》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