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馬
教育部長周濟3月19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6年會上說,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1%,在校生已超過2300萬人,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此前,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社科院終身教授瞿世鏡就有不同看法,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乃是一種假象。全國人大代表史可柱也指出,中國的高等教育從規模上看已經從過去的精英式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但在這種轉變中,隱含著許多重大問題。
瞿世鏡、史可柱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反映了公眾的感受。近年來我國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怎么評價這種發展,不能拋開公眾的感受,不能漠視公眾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公眾滿意度是任何評價指標中效力最高的指標,公眾感受比任何統計數據更權威、更深刻、更符合實際、更有說服力。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搜狐網進行的“2005中國教育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77.8%的公眾對教育總體情況很不滿意或不太滿意。2005年11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轉型期中國社會公平問題研究》課題組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利益受損方面,高達50.7%的人選擇了教育體制改革,居第一位。
公眾最不滿意的是教育公平狀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教育公平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前提。可是,由于城鄉教育差距、地區教育差距、學校差距、各類教育發展失衡、教育腐敗等問題,教育權利平等、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規則公平等沒有很好實現。本來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就嚴重不足,中國用占世界1.5%的教育經費教育了占世界22%的受教育人口,結果高等教育又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50%,這豈不是讓義務教育更加雪上加霜嗎?教育規則不公平的問題公眾早就議論紛紛,規則不公導致教育權利平等難以體現,教育機會均等得不到保證。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高校招生指標分配不公、暗箱操作,全國重點大學蛻化為地方大學,主要招本地生源。去年《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顯示,89.3%的人認為,目前全國重點大學招生指標的分配不公平。據新華社報道,北京市1.7萬人就有1人能上北大、清華,而河南省56.7萬人中才有1人能有這樣的幸運,相差33倍。湖北考生考上北大、清華等名校的機會,僅為北京考生的二十五分之一,而平均分數比北京市考生高160分~220分。指標分配不公中產生的腐敗屢有所聞。難怪高考移民屢禁不止,解決這個問題又常常傷及無辜;難怪河南省副省長王菊梅今年要率團進京,求北京高校多給河南考生一些指標;難怪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透露中國政法大學今年對招生制度實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計劃首次按人口比例確定,像一聲春雷震撼全國,有媒體稱,這是多年來關于高考錄取公正的最重大新聞。
群眾反映強烈的,還有大學高收費和亂收費,使許多貧困地區的優秀孩子望校興嘆,考上大學不是“喜劇”,而是四處籌措學費的悲劇,甚至是親人因無錢供孩子上大學而自殺的慘劇。大學平均學費達5000元,而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年才3255元,西部農民就更少了。因教致貧、怕子成龍成為一個現實問題。北京零點調查與指標數據網共同發布的《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研究報告》表明,過高的子女教育費用成了城鄉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最近審計署公布的北大等18所部屬高校亂收費8.68億元,更讓人對高校的發展不敢樂觀。現在高校貧困生群體已達320萬,其中連基本生活費都無法保障的特困生就有100多萬。雖然國家實施了以助學貸款為主體的助學體系,也還有個完善落實的過程。為什么過去經濟不發達時,考上大學是榮耀,是改變命運的欣喜,而今經濟發展了,考上大學卻成了沉重的負擔?這樣的反差難道是正常的嗎?
除了教育公平問題外,還有一個教育質量的問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主要靠擴招支撐。大學擴招后,師資力量滯后,造成“蘿卜快了不洗泥”,難保教育質量。山東衛視曾就“大學生素質下降”進行電視辯論,兩萬觀眾投了票,結果80%的認為大學生素質下降了。這種滲了水的發展,只求數量規模,不講質量效益,既少培養了合格人才,又浪費了教育資源,很難說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
溫家寶總理在全國十屆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深情地說,要使教育成為面向平民的教育,從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平民教育應是整個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發展的指針,這是公眾的心聲,也是公眾熱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