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石
2月初,國家發改委透露,中國建成13個大型煤炭基地的戰略將提速,今年將對條件成熟的礦區加決批復總體規劃。2月8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也公告了45個煤炭國家規劃礦區名單及范圍。
而據中國投資協會地方電力投資委員會帶務副會長姜紹俊日前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在草擬“電力產業發展政策”,鼓勵電力企業投資煤炭業,實行一體化經營。
其小一些關鍵性條款包括:支持煤炭企業,電力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實現—‘體化經營。這對一些大型發電集團無疑足一種巨大的誘惑,一些大型電力集團公司已經進行了煤電一體化試驗,如神華集團、華能集團、魯能集團等等。
一切都在指向一個事實——國家正欲以一種煤炭、電力的托拉斯化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引擎不穩定的問題。在煤炭、電力角逐不卜的時刻,各路央企正在各地招兵買馬,壯大實力。一個新的國家煤電托拉斯也在逐步形成。
但是,隨之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始逐步顯現出來。
央企托拉斯化
中國的經濟的主要支撐點就是煤炭。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消費都在90%左右,70年代占80%左右,80年代、90年代70%左右,到2000年煤炭比重仍在65%。
2004年,全球消耗了50億噸煤炭。在中國,煤炭供應了電力需求的75%:印度足70%,而美國則為50%。煤炭在提供了短期和長期的能源安全的同時,又提供了便利性,不像石油、天然氣那桿需要鈰設如此多的管道。
考慮到煤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此輪宏觀調控以來,政府的主導思路是國家人型企業集團介入地方煤炭的開采。這即相當于用國家之手,來大規模開采地力資源。
按照規劃,13個煤炭基地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煤炭產量要達到17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21.7億噸的78%,形成5~6個億噸級生產能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和5~6個5000萬噸級生產能力的大型企業。
在13個煤炭基地之一的補東礦區,2005年年生產原煤就已超過1億噸,成為我國第一個億噸級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而按照其遠景規劃足,到2010年、2020年其生產規模分別達到1.5億和2億噸。
而這些大型煤炭集團的發展思路與神華等大型電力集團的發展思路是一模一樣的——即擁有自己的鐵路、港口和電廠。
接下來的問題是,地方能否承受如此大規模的開發。
陜西省煤炭系統的一位人士日前對記者說,按照原來的規劃,有些地方的煤炭開采年限,本來可以達到更長的年限,但是按照目前這種中央大型企業集團的掘進速度,就算是一些資源富庶的地方,也很難承載如此大規模的開采。
“這電就是相當司:縮短了資源的服務年限!”該人士說。
留給地方什么
這是否會加劇地方與中央在資源開發中的沖突?
當中央大型企業集團進入之后,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叫,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樣不可避免地出現。按照13個大型煤炭基地的戰略構想,國家將在其中起到絕對的土導作用,特別是在開采量上將有大幅度的提升。這即相當于,地方坐擁礦產資源,但是最終屬于自己的開沒有多少,而同時留給地方的卻是一大堆難題。
一位曾在地力.政府工作多年的領導秘書告訴記者,當他們的領導與與中央企業集團的領導同時出現的時候,這些企業簡直就是相當于在接見政府領導。
“地方既希望這些企業能夠在地方落戶,可以帶動其他的引資,但同時雙不希望他們如此人規模攫取地方資源,這是老祖宗留給地方的惟一的財富!該人士況。
在一些地方形成的采空區,已經到處可見。作為中央人型企業集團,他們享受著各種優惠政策。但他們給這些采空區的補貼都是很少的。在陜西橢林,神華給當地的補貼是每頓o.2元,但是當地要求地方企業的補貼是每噸2元錢。顯然,這些補貼無法承載給當地老百姓造成的損失。所以在榆林,很多就是地力·政府在墊錢來補貼。
地方既然要發展,不能把所有的資源給了央企,這是記者采訪的人士最普通的想法。記者同時看到中央企業在大規模擴張的同時,地方也在想辦法在有限的空間,鼓勵地方煤礦走聯合兼外之路,發揮大集團在技術、資金、管理方面的優勢,提高礦山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管理水平。
新一輪博弈正在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