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影藝術的概況
“南瓦新開影戲場,堂明燈燭照興亡,看看弄到烏江渡,猶把英雄說霸王?!边@是明朝萬歷年間,詩人瞿佑曾描繪皮影戲在當時的演出情景。中國的皮影藝術歷史悠久,對于其它戲曲劇種而言,它可說是老大哥了。關于它的起源,史書有著許多的記載。宋代岳珂《桯史》云:“秦始皇曼延、魚龍、水戲,漢武益以幻眼、走棠、尋橦、舞輪、弄碗、影戲……“晉代干寶《搜神記》云:“故老相承,言影戲之原,處于漢武帝。李夫人之亡,齊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天人無以己,乃使致之。少翁夜為方帷,張燈燭,帝坐他帳,自帳中望見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皮影戲?!?/p>
也有不少人認為皮影戲起源于唐代。學者齊如山在《故都百戲圖考》中云:“按此戲始于陜西,因西安建都數百年,各種技藝由陜西興起者甚多,則影戲始于此在意中。且陜西現時乃有影戲漢中一帶尤為風行。其所用皮人較北京之大者尚長三尺余,油繪皆精。舞動之技術也較北京巧妙,流傳之影戲也頗高雅……是所證影戲之發源于此也。”
皮影戲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上述的記載和論述,充其量只是皮影藝術的淵源和雛形,而它形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則是在兩宋時代。關于皮影戲在宋代的現狀,宋人有大量的記載。高承所著《事物紀原》云:“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時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至今傳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記載:“京城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導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軛為之泣之,囑弄者緩之”。影戲表演,使觀者為劇中人物命運動容落淚,不忍續看。由此可見,在這一時期,皮影戲已發展成一種反映生活的成熟的藝術形式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一古老的藝術獲得了新生。各地相繼成立了專業的皮影戲劇團。老一輩皮影表演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皮影戲的劇目內容和表演形式都進行了大膽而認真的改革。大量的新劇目、新表演形式、新的制作方法不斷涌現,一時形成了“南有湖南,北有唐山”為代表的不同流派和風格。這期間,尤以湖南皮影藝術的成就令人矚目。以翟翊、夏少春、吳菊生、何德潤、譚德貴等為代表的藝術表,對皮影藝術的表演形式,表演內容作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嘗試,開辟了皮影表演藝術的新途徑。他們創作、表演的新劇目:《龜與鶴》、《兩朋友》、《狐貍與烏鴉》、《差不多》等,打破了皮影戲拘泥于表演歷史題材的局限,使這一古老的藝術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新的歷史時期,以唐山為代表的北方皮影藝術發展迅速,新人新戲不斷涌現。2005年,唐山市拿出幾百萬元,成功地舉辦了“中國唐山國際皮影藝術展演”。這是皮影藝術史上第一次皮影藝術盛會,中央電視臺曾作專題報道。與此同時,以湖南為代表的南方皮影藝術更是寶刀未老,人才輩出。中年藝術家勇擔大綱,對皮影藝術的表演形式、題材、音樂、燈光,以及皮影人物設計、制作方法、制作用材等,都進行大膽的探索和改革。他們創作演出了《肥貓哥兒》、《黔之驢》、《司馬光》、《猴子吃西瓜》、《火焰山》、《聚寶盆》等大批新劇目,使皮影表演藝術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被贊譽為“一朵不敗的藝術奇葩”。李建新、陳新湘等中青年藝術家導演、設計、制作的皮影戲《三只老鼠》,以其獨特的題材,細膩的表演,新穎的設計,一舉分別獲得文化部頒發的“文華表演藝術獎”和“文華舞臺美術獎”兩項大獎。
二、皮影藝術的特點
作為一種藝術,皮影戲有著它豐富的文化內涵。由于它的構成因素和表現形式的不同,便使它有別于其他劇種的藝術特點。有它的長處和短處,即它的優越性和局限性。藝術工作者只有弄清楚了這些藝術特點,才能認識和把握它的內在規律。
皮影戲是一種傀儡藝術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戲,是用特制的牛皮或驢皮(也有用硬紙或羊皮)雕刻繪制成的影人,貼在燈光投射的屏幕上進行操作表演,伴之以音樂、道白和唱腔,演繹著歷史的興衰、人間的悲歡離合。皮影戲與其它人戲劇種的區別,首先在于它是一種傀儡藝術。劇中的人物是由人制作,并由人在幕后操縱表演的。它受制于這種藝術形式,不能像人戲那樣有著豐富的面部表情;它也得益于這種藝術形式,有著更大的可塑空間和表演空間。劇種人物的造型和動作,可以隨意地進行夸張、變形、典型化,而不必受演員生理條件的限制。高矮胖瘦、美丑善惡、畸形異態,可按需而設;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妖怪精靈,可粉墨登場;翻江倒海、上天入地,舉手之間頃刻即就。這更是人戲劇種望塵莫及的。小小七尺屏幕,卻給皮影藝術者提供了無限的表演可塑空間。
皮影戲是一種夸張藝術
皮影戲因受屏幕之限,影人之小,決定了它須用夸張的造型和表演來塑造人物,傳情達意。在人物造型上,特別講究形態和臉部表情的提煉與夸張。“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蓋以寓褒貶于間耳”,佐以豐富的色彩,華麗的文飾,人物個性極其鮮明突出。如正面人物雕成鏤空臉,回形環勾眉眼,通天鼻梁,顯得俊朗、灑脫;反面人物則突出陰險狡詐的嘴臉,將眉目夸大,一副老奸巨滑的模樣;女人則柳眉、尖鼻、小嘴,顯其嫵媚嬌態;小丑在眼睛上加畫一個圓圈,以顯詼諧輕佻。這種人物繪制夸張手法,在北方皮影中尤為凸顯。湖南皮影講究寫實與抽象相結合,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聲電化的綜合運用。人物造型生動而形象,夸張而幽默,或淳樸而粗狂,或細膩而浪漫。眉目嘴耳,活動自如。加之著色之艷麗,線條之簡練,雕功之獨到,裝置之精巧,表演手法之嫻熟,著實使人賞心悅目,表情達意游刃有余,堪稱南派皮影一絕。
皮影戲是一種綜合藝術
皮影藝術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已發展成為今天一種融造型、雕刻、表演和音樂等于一爐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與其它戲曲劇種的區別,主要在于通過表演者操縱影人來塑造人物、表達劇情。表演者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不容置疑的。但作為一種傀儡藝術,其影人的設計,雕刻裝置的作用也尤為重要。抓住劇中人物個性的完美設計,體現皮影特性的精巧雕刻,為表演者提供了成功塑造劇中人物的前提。因此,在皮影戲中,皮影的美術設計、雕刻等,是皮影藝術重要的組成環節。其人物塑造的程序依次應是:1、造型設計;2、制作體現;3、演員表演。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內在的聯系。有人說這三者的關系,猶如一個圓周型的綜合體,是皮影戲塑造人物,表達劇情密不可分的藝術整體,難分孰輕孰重。我極贊成這種觀點。皮影設計、雕刻,離開了操縱表演,就無以成為栩栩如生的劇中人物;操縱表演,離開了皮影設計、雕刻,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這種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無彼高此低的關系,是傀儡藝術的特性所決定的。一部好的皮影戲劇目,只有充分發揮組成皮影藝術的諸多要素,才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