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民族管弦樂指揮,掌握了指揮的專業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應以極為豐富的修養為基石,必須對民族民間音樂有深入的了解,有長期的積累和指揮活動的舞臺實踐,同時能背唱大量的經典樂曲:合奏曲、獨奏曲、戲曲唱段;熟悉各種民族樂器的性能,并能演奏一、二件樂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民族音樂展現出線的運動和音腔進行,深遠的意境和“韻律”都蘊藏在樂曲之中,如不諳熟于心,在舞臺上無的放矢,只能是使人失望的毫無表情的“節拍器”。
指揮要傳達出作品千變萬化,生動活潑,富有表情的音響,把所有靜止于樂譜中的符號化為音樂。在準備總譜時,要想像音樂,必須在心里或實際地唱出來,并唱得適度,我認為這是指揮的基本功之一。沒有敏銳的內心聽覺是難以“唱”出來的,心靈深處真正體會到了音樂,手也就會自然跟著動起來。
二、對于單音和一組音的認識
音樂是展現時間的藝術形式,是由一個一個音的流動構建而成的,音樂被稱為流動的建筑一說。微觀上對于一個音和一組音的分析,就像醫學上研究“細胞”那樣重要。民族音樂范疇的單音和音組,往往不是一個孤立慘白的音,而是帶有潤腔和修飾的各種要素。它有:強弱、長短、快慢、斷連、硬軟、跳頓,虛實、升降、勢頭、濃淡,各種前后單倚音、復倚音、上下滑音、回滑音、波音、顫音等,極其豐富多彩。
下面二首樂曲為例粗略分析:
(1)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秦鵬章、羅忠镕 編配(見①)
(2)合奏曲《喜洋洋》——劉民源 曲(見②)

可以講任何一首成功的合奏曲、獨奏曲,其中都是四處充滿著“韻”的。劉文金先生在“感受中國樂器法中”“韻的魅力”一文中談到:“這些并非單純的裝飾,而是具有豐富的表情意義的”。作為一名指揮,你不準確地將這些元素“模唱”出來,自己不充滿對“韻”的體驗,怎么能與樂隊統一感覺,統一技法,將樂曲的神韻展現出來呢。
三、唱時注意織體中節奏、節拍的哪些方面
要當好一名優秀的民樂指揮,要長期培養自己一種非常準確的、獨立的節奏感和節拍感。節奏是音樂的骨架,音樂的生命來自節奏的動力和組織作用,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
民族音樂的節奏、節拍變化多端。經典作品中蘊藏大量范例,來自民歌、曲藝、戲曲等的節奏、節拍非常豐富。如:借鑒戲曲中的板式發展,掌握成套板式的結構,對深入節奏、節拍的“韻”大有脾益。下面試對民樂的節奏、節拍作如下分析:
1、點描性的織體:
《二泉映月》彭修文 改編(見①)
2、后半拍的節奏
《二泉映月》(見②)
《花好月圓》黃貽鈞 作曲(見③)
3、弱拍上的節奏:
《新婚別》朱曉谷 作曲(見④)
4、強拍上的節奏:
《達姆·達姆》彭修文 改編(見⑤)
《瑤族舞曲》——劉鐵山 茅沅 曲(見⑥)
5、強弱交替節奏:
《洪湖人民的心愿》閔惠芬 曲(見⑦)
6、長音符到密集音符節奏:
京韻交響詩《中華頌》劉毓麟曲(見⑧)
7、非節拍重音節奏:
《朝陽》劉毓麟 曲(見⑨)
8、散板過渡到相對穩定節奏:
《新婚別》(見⑩)

9、找準起拍節奏點:
《江南好》(見①)
10、節奏性填充:
《江南好》(見②)
11、切分節奏:
《新婚別》(見③)
12、小附點節奏:
京韻交響詩《中華頌》(見④)
13、復調性節奏:
《京調》顧冠仁 編曲(見⑤)
14、延長音的節奏:
《夜深沉》吳華 編曲(見⑥)
15、拍點上為休止符的節奏
《龍江頌》(見⑦)
16、大三連音節奏
《新婚別》(見⑧)
17、結束時的節奏
《葡萄熟了》周維 曲(見⑨)

《三十里鋪》劉文金 編曲(見①)
《夜深沉》(見②)

四、唱時注意速度的哪些方面
指揮要洞察每一部作品的結束原則,推斷出正確的速度。總譜上有時只標有術語無具體的數值,這時,指揮可根據術語和對音樂的理解決定樂曲的正確速度,尋求速度對比的邏輯,使在總譜中無法細膩表達出來的樂曲深刻體現。
速度的加快或放慢,受表情的變化制約,從選定的速度可以看出指揮對樂曲的理解程度以及在速度感方面的造詣。特別注意在速度轉換處,指揮動作應作相應幅度的變化,讓演奏者容易看到速度變化的程度。快速演奏得旋律清晰,慢速度要聽清旋律的流動,不要有呆滯感覺。
在音樂會開始之前,默唱其中樂曲速度,并劃拍體會于心。特別注意:(1)全曲基本速度,(2)速度轉換,(3)速度最快(快板、急板)、音符密集、節奏復雜的段落,上臺前做到心中有底。
1、穩定和相對穩定的速度:
《喜洋洋》、《紫竹調》、《節節高》,音樂形象較為單一、樸實。
2、漸快:
《金蛇狂舞》(見③)
3、漸慢:
《亂云飛》(見④)
4、突快:
《春江花月夜》(見⑤)
5、突慢:
《朝陽》(見⑥)
6、慢起-漸快:
《三六》(見⑦)

《月兒高》彭修文 編曲(見①)
7、段落間速度對比:
《京調》從78小節主題第三次出現時,速度加快,而不拖沓。
《江南好》從88小節起速度加快。
《瑤族舞曲》從173小節起速度加快與前形式對比。
8、連接句(過門)加速:
《朝陽》(見②)

五、唱時注意力度有哪些方面
總譜上力度標記有不同等級,我認為只能作為依據,可以用不同方法來演奏。同樣的力度有不同的內涵,力度不能用分貝多少來測定,而是一種心理狀況。旋律展現自然狀況下的力度和情緒變化產生的各種力度,要認真分析。準備總譜時要唱出力度的感覺和力度的各種細微變化。
樂隊總體音響的強弱變化和在演奏中為了使旋律、和聲、復調等因素在合奏中取得音響平衡是力度要注意的二個重要方面。
1、漸強:(見③)
2、漸弱:(見④)
3、棗核型力度:(見⑤)
4、減弱力度:(見⑥)
5、突出某一音型的力度:(見⑦)
6、突出某一音的力度:(見⑧)

7、接連句的力度:(見①)
8、凸現副旋律:(見②)
9、重復性音型力度:
《龍騰虎躍》李民雄 曲(見③)
10、復調因素的力度:(見④)

六、唱時注意句法、氣口、預備拍哪些方面
句法似雕塑中的造型,要表現出:增強與減弱,突出與陪襯,流動與滯留,延伸與短促,連綿與間隙,平直與彎曲,音斷與意連等。
體現在表情方面有:雄壯、豪邁、優美、抒情、歡快、跳躍、恬靜、深遠、粗野、陰森等。
句法要用休止符和氣口進行組合,但在一些樂句中,還常常會有間隙非常小的氣口。使旋律分成若干部分。有時旋律并不明顯休止,而僅僅是語氣上的停頓。有時每個音之間有小的呼吸(氣口),使音樂充滿靈性。(見⑤)

作曲家一般不標分句,指揮要分析,確定分句和呼吸的地方。
氣口是音樂進行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氣口與呼吸緊密配合,長氣口相應有長的呼吸。吸氣意味著緊中、緊張、漸強,呼氣意味著松弛、漸弱。
吸氣時間長短、深淺,指揮根據音樂表現適當處理。
預備拍是預示將要進入的樂句速度、力度、節奏、情緒、音色、演奏法等要求的拍子。預備拍貫穿在演奏的全過程,指揮的手式也就是根據音樂情緒不斷的給樂隊預備拍。
預備拍給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樂曲演奏的成敗。
七、唱時注意音色的哪些方面
總譜準備時,應該唱出樂器的音色,有全奏,吹管組、弦樂組、彈撥組、打擊組的組合音色,也有某一件樂器的單獨音色,以及演奏法上變化:連音、跳音、撥弦帶來音色的變化,配合起來是無窮無盡的。例:《紫竹調》用外弦和內弦,同一音,音色效果存在很大區別。(見⑥)
以上幾點是一個民族管弦樂指揮家須掌握的基本功。指揮要洞察每一部作品的結構原則,把握情感節奏,方能有效地駕馭樂隊。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