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澤榮

十年前,具有思維能力的智能機器人還只是出現在科幻故事中。現在,不少國家已經制造出模樣如同真人,而且具有簡單思維能力的類人機器人。
酷似真人
迪克是個人的名字,也是一個機器人的名字。
科幻作家菲利浦·迪克(1928—1982)因寫了一部很有名的科幻小說《銀翼殺手》,讓全世界愛好科幻小說的人們記住了他。小說中提到不少類人機器人,后來這些機器人有了思想,然后因渴望自由而紛紛逃跑。
為了紀念這位科幻小說家,美國達拉斯市的“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制造了一個外貌和迪克一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可以模仿小說家迪克的臉部表情,體內裝有最先進的聲音軟件,能夠模仿小說家迪克生前的聲音,并非常自然地和人交談。此外,最先進的生物鑒別軟件和“機器人視力”可讓它認出自己的“朋友”,還能使它讀懂他人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并盡量像普通人一樣進行交談。
2005年,機器人迪克出現在芝加哥舉行的科學展覽會上。一名俄羅斯記者手拿話筒對機器人迪克進行了采訪。迪克的“人性化”反應驚呆了許多觀眾:畫面中,迪克蹺著二郎腿坐在客廳中,大方自然地接受記者的采訪。如果不是它后腦勺露出來的鋼絲和電線,幾乎沒人相信這個和記者侃侃而談的白胡子老頭竟是一個機器人。
失蹤之謎
最近,在用飛機將“迪克”托運到加利福尼亞州機場時,它神秘地失蹤了。難道它真的像它的原身寫的一樣,渴望自由而逃走?
“迪克”失蹤之后,不少市民猜測機器人逃跑了,因為有關方面將安排這個機器人出現在一場展覽會上,機器人可能已經厭倦讓人操控和觀摩的生活。作家迪克生前的好友鮑爾·威廉姆斯表示,機器人“迪克”的設計完全符合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它不可能自作主張地逃走。這個機器人的“人工智能”和機械功能還沒有先進到可以自己逃跑的地步。
根據“機器人三定律”中的第二定律,機器人不可能不服從人的命令而自行逃走。但現代機器人已經有了“跑”的功能,尤其是它們具有簡單的思維能力之后,它們不但可以“跑”,而且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自由地“跑”。比如,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研制了一款簡稱為“SAIL”的機器人。研究人員帶著它在一幢大樓的走廊中走了一天,之后就放手讓它在寬松的監控下學習在走廊中獨自認路。每當它在行進中快要撞到墻壁時,就會接收到防撞傳感器發出的否定信號,然后它就會調整自己的行動方向。
日本制造的“阿西莫”機器人能跑步,還可沿著樓梯上下跑動。“阿西莫”要玩“機場失蹤”的游戲是可能的。不過,根據機器人現有的智力,它們跑動的范圍是由軟件預先設定好的。也就是說,現代的機器人已經具備了逃跑的能力,但是它們的智力卻使得它們并不可能具有逃跑的企圖。
未來的機器人

“迪克”失蹤之后,雖然有關方面一再表示機器人不可能逃走,但是不少美國市民還是有些擔憂,因為他們從科幻片中看到了不少變壞的機器人。
現在,會自我復制的機器人已經出現。美國科學家利普森研制出了一種機器人原型,能利用較簡單的模塊復制出和自身一模一樣的“副本”。這種由4個模塊組成的機器人,完成自我復制只需要2.5分鐘。有專家擔心,如果機器人“迪克”學會了自我復制,就會成為“繁殖”后代的機器人。
明天的高級智能機器人將比今天的智能機器人具有更豐富的感覺功能和更熟練的活動能力。到那時,它們除了有跑動的本領外,還將成為服務周到、態度和藹可親的家庭機器人。早晨,主人吃過早點上班以后,它立即用吸塵器清理房間,用洗衣機洗滌主人換下的衣服。電話鈴響了,它馬上拿起耳機,在一張便條上記下對話內容。搖籃里的嬰兒醒了,它又像慈祥的母親一樣抱起嬰兒,喂水、喂奶,輕聲哼起一支優美動聽的催眠曲,把嬰兒再一次送入夢鄉……
聽起來,這一切像科幻故事一樣,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天遲早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