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策劃人語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農業,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農民的富裕時時牽動著中華民族的神經,彌漫著一個時代的氣氛,就是這個時代精神。
2005年,是農民的一個春天,我國取消了延續2000余年的農業稅,2006年中央又重點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這一切,無不顯示了中國領導人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農村,也同樣如此。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民不再局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了。他們開始謀求新的發展,開始奔波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奔走在勞作與希望之間,開始用自己的質樸操守和任勞任怨的勤奮,鐫寫無數浩然詩篇與壯麗悲歌!經過農民半個世紀的風雨磨礪與沉重忍耐,中國農村已崛起了一批以高尚品質與博大胸懷為起點的領軍人物。比如好“村官”李連成、“蔬菜大王”王樂義、新一代農民王剛……他們可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脊梁!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希望與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