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田 栗仁學 楊桂紅
生產、生育、生活的完美結合
2006年2月28日,李平像往常一樣在車間里忙碌,24歲、文靜秀氣的她已是宇安公司輸液器車間的負責人,管著百十號人。
輸液器車間是新鄉市長垣縣重點企業——宇安醫療器械公司的一個大型車間,工人以女性居多,大都來自周圍鄉村。李平的家在公司所在地張三寨鄉的陳安和村。她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可一場車禍奪去了父親的生命,高中還未畢業的她不得不輟學,幫體弱多病的母親下地干活。
李家是村里的計劃生育模范戶。2002年3月,張三寨鄉計生協工作人員李喜蓮找到李平,問她愿不愿意進廠做工。李平和母親當然求之不得。就這樣,李平進入宇安公司,當上了一名流水線工人,同時加入了企業計生協會。
2004年,河南省農村計劃生育小康工程在全省啟動,長垣被新鄉市確定為示范縣。全縣開始更多地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那些為國策做出貢獻的計生家庭。
這一年,在縣、鄉計生委的協調組織下,宇安公司成為張三寨鄉小康工程工業幫扶基地。10月,在宇安公司的董事會上,企業計生協秘書長王衛利提交了一份議案,建議開展“小康路上手拉手”活動:優先吸收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父母及子女進廠工作,并以公司內部規章的形式,規定對計生戶員工的獎勵優待制度。這一提議很快獲得通過并付諸實施,李平等人成為第一批受益者。與此同時,公司還為李平生病的母親辦理了養老保險。
在宇安公司的招聘簡章上,可以看到這樣的字樣: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父母及其子女優先;計生戶職工進廠后享受公司的優先優惠及幫扶措施;進廠的計生戶員工若違反計生政策,公司將無條件辭退。如今,這項制度已寫進了企業章程,有238名計生戶員工從中受益。
杜國增是長垣計生委主任,也是計生協會會長,他曾不止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貧困戶找到我說:杜會長,我比他還困難,為什么不推薦我?”不只是宇安,在長垣,幾乎所有企業招工,首先考慮的都是計生戶,這把關的,是計生協會。
呂艷玲去年年底剛剛進廠,分在李平所在的車間。作為會員小組長,李平正手把手地教她移印技術。企業內的幫扶鏈條正越接越長。
魚和熊掌兼得
20世紀90年代初,長垣縣委、縣政府積極實施民營經濟“立縣、富縣”戰略,全力推行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一座座工業園在長垣各地興建。民營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帶來了諸多隱患:外來務工人員多,基層計生管理呈現出“人員難找、政策難落實、管理難到位”的“三難”問題,企業流動人口管理相對滯后和人員流動量大的矛盾日益突出。
長垣境內大部分是私營企業,企業主多數對人口計劃生育工作較為冷淡,有的工業園甚至成了人口工作的“盲區”。如果對民營企業的計劃生育放棄管理,那里很可能陷入“越亂越生,越生越亂”的惡性循環;而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管理處罰力度,又怕戴上破壞招商環境的帽子。長垣人口計生委處于兩難的境地。
自1992年開始,計生工作人員走訪調查了十幾家大型民營企業,得到的結論極為相似:大部分員工是20-35歲之間、正處于婚育期的青壯年,婚育觀念仍處于“養兒防老”的狀態,生殖健康知識也相當匱乏。計生部門如何介入企業,解決這個人口空檔?如何做到既能優化發展環境,服務全民創業,又能落實人口國策——魚和熊掌兼得?這個難題著實讓計生工作人員費了一番心思。
1994年,長垣計生協副會長林守禮以流動人口管理為切入點,來到了當時生產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衛華起重機廠,找到老總韓憲保,想為企業流動人口的管理尋找一個破題的方法。這一次的交談并不順暢,作為企業負責人,韓憲保總認為企業和計生沒什么瓜葛,搞好生產,抓好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才是根本。
這年年底,衛華外聘的技術人員——來自江蘇的郝廣勝夫婦,被舉報違反政策生了二胎。工作人員多次到廠里調查核實,郝廣勝無心工作,四處躲藏。此后不久,廠里生產雙梁起重機的主力員工——本地大車西村的崔建勛,其妻因政策外懷孕而外出躲避。鎮計生辦工作人員無奈找到崔建勛,讓其勸妻子采取補救措施。當時,公司承接了一個大單,正處于生產的關鍵時期,由于他忙于家事,導致供貨延遲,最終損失近5萬元。
一連串發生的事情,使韓憲保痛心疾首又應接不暇。1995年5月,林守禮再次登門,建議企業和計生協聯手,實行企業計生自治。這一次,兩人很快達成共識。
就這樣,1995年9月,長垣縣首家民營企業計生協在衛華成立。林守禮和同事舒了一口氣,同時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這還只是個開始。“當時長垣有數十家大型民營企業,只有衛華一家成立了企業協會,其他的都還處于觀望階段。這第一家就是個樣板,只有做好了,才能帶動其他。因此,必須實現三贏——群眾增收、企業增利、計生增色,達到三滿意——員工、企業、政府都滿意,才算成功。”
在協會成立以前,員工要自己去找轄區辦理計生事務,有時還要請假,加上一部分女工來自外地,要參加當地的健康檢查,這給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了企業計生協后,協會統一為員工辦證,并請醫技人員進廠為員工開展生殖保健服務、查環查孕,既減輕了員工負擔,又維護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企業嘗到了計生協會帶來的好處。
2004年7月,衛華又首開先河,與魏莊鎮政府簽訂了建立幫扶基地協議書,與計生戶員工簽訂了幫扶協議,成為長垣契約式幫扶計生戶的第一家民營企業。按照衛華的承諾,計生戶員工的年收入同步高于鎮人均年收入的8個百分點,計生戶員工在公司內任主管的比例高于普通員工6個百分點。
在奉獻中收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加速了國有企業的改革和三資、民營企業的發展,同時帶來了人口的大量流動。新世紀之初,中國計生協提出,要下大力氣在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建設計生協會。而此時,長垣縣已先后在長垣綠色食品、宇安醫用衛材、億隆農林等支柱企業成功設立計生協會,并且管理日趨規范,效用也越來越明顯。
蒲西辦事處成立于2003年,其所轄的10個村莊是從城關鎮、張寨鄉、樊相鎮劃分過來的。隨著長垣城區框架的不斷拉大,蒲西辦事處的土地被大量征用,一部分農民失去了土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趨尖銳。
恰在此時,蒲西辦事處轄內的億隆農林公司正在建設萬畝旅游生態示范園。億隆企業計生協和蒲西辦事處很快達成協議:以農養農,由民營企業帶動計生戶。
菜南村的王鶴杰是失去土地的雙女戶,2004年,他成為第一批與公司簽訂返包合同的收益對象。在39畝田地中,由公司提供種苗,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做技術指導,他種上了花寶、圓金龍、子龍等5個西瓜品種和黃金佳人、翠綠、黃裕3個甜瓜品種。
一年過去,按照協議三七分成,他一家純收入11000余元。“現在我已掌握了多種種植技術,承包了崔莊村的地,還種西瓜和甜瓜。而且,由公司計生協牽頭,我已與億隆公司簽訂了代銷協議,今年的收入不會比去年差。”
張新民是億隆農林公司的總經理,說起在公司成立計生協會,他深有感觸:“真沒想到,原本是想著為政府排憂解難,哪知道最后卻幫了自己。”公司在招聘用工、返包代銷、日常監管等諸多方面向計生戶傾斜,激發了員工回報公司的熱情。企業文化和生育文化融在一起,員工老板勁兒往一處使,勞動效率成倍增長,勞資矛盾逐漸減少,效益明顯增加。
不止是長垣,到2005年底,河南省18個地市已建立起7758家企業計生協會。正如省計生協副秘書長毛穎忠所說,“企業在奉獻中收獲,計生戶在收益中發展,計生協工作在協調服務中創新”,10年的不斷探索努力,換來的是企業、群眾、政府三方收益共贏的良性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