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發理
近年來,長安八水之一的渭河水污染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對此,陜西省環保局組織人員進行了認真調研。看來,有效解決好造紙企業污染問題,是實施渭河流域治理的關鍵。
陜西造紙產業發展歷史與現狀
陜西,尤其是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地區是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產區,每年產生的秸稈約3000萬噸,綜合利用的秸稈僅為1300萬噸左右。這些秸稈過去主要以柴火的形式進入千家萬戶用于取暖做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廣大農村生活方式的逐步改變和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秸稈作為生活資料的用途越來越少,因而不少群眾無法解決剩余秸稈,往往就地焚燒。每年為制止類似焚燒活動,各級政府要用不少精力、財力去應對,但收效并不明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鼓勵發展鄉鎮企業,各地立足這些資源,建設了一大批以秸稈利用為主的化學制漿、半化學制漿造紙企業,尤其在渭河流域發展迅速,1995年達到高峰。據當時統計,全省各類造紙企業達到728家,這些企業年產能力一般不足3000噸,環保設施不全,廢水無序排放嚴重量。小造紙企業的興起,雖然利用了農村相當一部分秸稈資源,但由于它們采用的是傳統制漿技術,工藝簡單,管理粗放,企業規模小,環保設施落后,產生了大量堿、揮發酚等污染物,有的企業COD排放達到每立方米幾千克甚至上萬克,這種結構性污染,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危害,群眾反映強烈。
1996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環境保護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各地在1997年6月底前關閉年產5000噸規模以下的小造紙企業。我省各地迅速行動,經過幾次大規模行動,到2000年底只剩下約250家。保留企業大都在國家要求的產業規模以上,并陸續建設了各類污水處理設施。但由于“先天性不足”,多數仍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不少企業為了節約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費用,時常存在偷排、暗排等行為。
2002年10月,省環保局在征求多部門意見的基礎上,與原省經貿委聯合發文,又提出在2004年底前關閉年產能力1.7萬噸以下化學制漿造紙企業和年產1萬噸以下的廢紙造紙企業。近三年來,各地又先后關閉了100余家規模以下企業。2005年7月中下旬,省環保局組織力量對渭河流域造紙企業進行了普查,根據普查結果,目前關中五市一區現存造紙企業149家,其中,西安62家,寶雞20家,咸陽16家,渭南45家,銅川5家,楊凌1家。年設計生產能力約330萬噸,2004年實際生產173.3萬噸,實現產值47.5億元,上繳稅金2.95億元,安排從業人員5.07萬人。年排放廢水約1.5億噸左右,COD排放量約7萬噸。
造紙產業發展中的教訓與存在問題
造紙業的發展為麥草綜合利用增加了新的途徑,農民也從中得到了實惠。按現有生產能力計算。這些企業年消耗麥草約500萬噸,以每噸收購價400元計,為農民增收20多億元(含外省部分),消耗廢紙約200萬噸。一方面使廢物變為資源,減少了垃圾存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通過加工實現了資源再利用。從這個意義上看,無論是對秸稈、還是對廢紙進行綜合利用,都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問題是多數企業在利用過程中沒有采取對環境友好的措施,存在著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短期利益的行為,主要表現在:一是過快的膨脹性發展,忽視了環境保護措施,產業布局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壓縮性的區域污染問題突出;二是企業規模不足,工藝落后,技術含量低,環保設施欠賬太多,偷排、暗排、超標排污問題突出;三是企業經營者環保意識差,法制觀念淡漠,經營管理粗放,基層政府問題突出。由此,帶來諸多環境問題:
1.污染嚴重,環境壓力大。造紙業是渭河的主要污染源。2004年渭河流域COD總排放量約27萬噸,其中區域內工業COD排放量約11.3萬噸,而149家造紙企業2004年實際排放COD約7萬噸,占工業污染物總排放量的60%以上。而灃、河流域造紙企業COD排放量在流域內工業COD排放置中所占的比例更高。在造紙企業中,又以全化學制漿企業污染最重。據統計,現有的20家全化學制漿企業2004年排放COD4萬噸左右,占造紙企業總排放量的60%,而產量只占總量的20%。
2.環保設施欠賬多。全化學制漿造紙企業的治污難點是黑液處置,根據山東、江蘇等省經驗,最有效和最可靠的處理辦法是上堿回收裝置。到2004年底,全省僅有漢興紙業公司安裝了試驗性的簡易堿回收裝置。2005年,在環保執法的強大壓力下,有6家企業在上簡易堿回收裝置,4家在建設正規堿回收項目。據測算,安裝一套1000噸簡易堿回收裝置大約需要投入300萬~500萬元,加上配套污水處理設施總共需要1000萬元。建設一套150噸正規堿回收裝置需投入4500萬元,加上其他水處理設施需要5500萬元。由于投入大,不少小企業因籌資困難仍在觀望。
3.先天不足造成監管難度大。一是不少企業過去建廠時就是依河而建,有的還在地下埋設了暗排管。二是利益驅動,偷排、暗排污染物。據測算,全化學制漿造紙企業每處理達標1萬噸廢水,需費用1萬元,一些企業為節省費用,竟然白天生產,晚上偷排,有的還不惜將暗排管引到兩公里以外進行遠距離偷排。三是監管不到位,執法不嚴,隊伍不健全,經費保障差,手段落后的問題普遍存在。
對策與建議
紙張既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國家進行規模限制的重點行業之一。結合我省實際,解決目前造紙產業的突出問題,應下決心走調整結構和“扶優治大關小”的路子,通過經濟與行政相結合,環保排放標準控制與執法監督相結合,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造紙產業“調大、調優、調高”,把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是完全可能的。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1.按照“關小治大扶優”的原則,實行排污總量控制。根據國家對渭河流域地表水質標準要求測算,要保證渭河出境水質達標,其納污量為年7萬噸COD,而據環境統計,2004年渭河流域的COD實際排放量超過了27萬噸,超過納污量的2.9倍。因此,必須加強排污許可管理,用許可來進行結構調整,三管齊下,下硬茬解決。一是推行排污許可管理,對超標者加倍收取排污費,對偷排者堅決關停,情節嚴重的依法提起環境公訴。二是嚴格限制產業規模,全化學制漿生產能力在2萬噸,廢紙造紙年生產能力在1萬噸以下規模的,必須予以關閉淘汰;到2006年底,年生產能力在3.4萬噸以下的全化學制漿、半化學制漿企業和年生產能力在2萬噸以下的利用廢紙生產本色紙企業要全部關閉。三是上收新建、擴建、技改的環境審批權,“十一五”期間渭河
流域原則上不再新建5萬噸以下化學制漿和2萬噸以下廢紙造紙項目。
2.規范環保設施,確保達標排放;到2006年底,凡年產能力在3.4萬噸以上的化學制漿企業,必須全部建成正規堿回收裝置,否則納入淘汰范圍;對利用廢紙生產本色紙年產能力在2萬噸以上的,必須實施“零排放”技術,否則予以停產;凡符合規模并采用半化學制漿的企業,必須采用生化法污水處理技術,確保達標排放,否則予以關閉;禁止爆破法制漿和利用物理法、滲坑工藝處理污水。
3.加強環境監管。一是對保留的規模以上企業,必須在2006年6月底前完成排污口整治,一個廠子只允許設置一個外排口,并將排污口設置情況報當地環保部門備查。二是安裝在線監控系統,既要監控污水排放量,又要監控污染物濃度,并將實時監測結果并入省、市監控平臺。監控由市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省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備查。同時,對造紙企業集中分布區,如皂河、太平河、小韋河等河流的市、縣(區)界面安裝水質自動監測裝置,以便于檢查當地政府履行區域環境管理的責任執行情況。三是加大執法力度,保持高壓態勢。除各級環保部門加強監管,加大處罰力度外,要營造公眾參與監督的氛圍。使超標排污者處于全方位監督之下。
4.開展科技創新,破解技術瓶頸。全化學制漿技,術產生的黑液含有大量堿和揮發酚。目前,國內外較有效的辦法是采取回收工藝,有的回收率可達85%~90%,凡是采用這種工藝的,后處理就省事,實現達標排放一般不會有問題。但投資較大,管理要求嚴,一般經濟實力不強、管理落后的企業難以做到。利用廢紙造本色紙排放的污水,采用厭氧加生化法處理,結合生產工藝改進,實現“零排放”看來不成問題。以上兩條途徑處理造紙企業的廢水,不僅可以做到資源再利用,而且可以大量節約用水。從西安市惠寧紙業零排放技術試驗看,其噸紙節約用水115噸,廢紙原料年節約240萬元,年節電165萬度,效果十分明顯。因此,在堅持運用已有成熟技術的前提下,加大技術創新,破解治污技術瓶頸,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條資源充分利用,污染排放大幅度減少,投入產出比例適當的新的紙業發展路子,完全可以實現。
5.積極實施造紙循環經濟戰略。目前,我省造紙企業的原料主要有兩大類,即麥草和廢紙。從長遠和國內外造紙業發展的趨勢看,這個結構必須逐步予以調整。我省林木資源豐富,尤其是關中的楊樹發展迅速,據了解,僅渭南、咸陽兩市已栽植速生楊樹80萬畝,其中渭南市73萬畝,已進入可利用期。楊樹是較好的紙漿材料,利用楊木漿再配上其他長纖維漿,不僅可以提高紙品質量,而且能增加品種,并逐步減少對秸稈的單一依賴。因此,很有必要選擇一兩家有實力的企業進行結構調整,試驗走“林紙一體化”的路子。我省黃河灘地、渭河沿岸和群眾房前屋后,有不少空閑地,適宜發展速生制漿林,建設造紙林基地,一旦做好了,既可以給農村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也能給造紙產業持續發展尋找新的出路。
(作者系陜西省環保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