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媛媛
一切的一切正在來臨,一切的一切正在離去,希望,而且為之奮斗,生命因此而擁有活力并被賦予意義。
他是試飛隊伍中的一員,他把所有的激情都獻給了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用金子般的年華守護著祖國的航空事業,他就是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研發中心測試技術部部長、西安藍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軍。
生于1970年的王軍,1992年畢業于沈陽航空工業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同年分配到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從事機載測試及新產品研制工作。正是在這一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這個不屈不撓信心不倒的陜西合陽漢子,一路披荊斬棘,風雨兼程,用心血鋪就了一條奮斗之路,用智慧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愿。
累累碩果抒寫青春
十年,漫長而又短暫,對于王軍來說時間稍縱即逝,他抓住每一分鐘,用汗水留下了一串串艱辛而閃光的足跡:
他曾主管了某國際合作項目的研制工作,主管了某型號工程的試飛測試任務,主持研制了某重點型號飛機航空電子總線的自動檢查系統、DRS編程檢查處理系統,為某新機研制了飛參地面站數據處理系統,主要參與了“飛豹”飛機YJ8導彈的靶試、新一代機載測試系統(華山測試系統)的研制、運七500飛機適航性試飛等近十項課題;主管了十余項新產品研制任務,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他還擔任試飛員學院研究生班的機載測試技術課程的授課教師,并利用業余時間編著了8萬余字的授課講義。他曾先后立功受獎:1997年獲部級科技進步成果二等獎(YJ8導彈試飛技術研究);1998年獲試飛院青年崗位能手稱號;1998年獲部級二等功一次(某重點型號試飛任務);1999年獲部級科技進步成果一等獎(華山測試系統);1999年獲部級科技進步成果三等獎(DRS數字磁記錄系統編程檢查研制,排名第一);1999年獲試飛院雙文明先進個人稱號;2000年初獲試飛院有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一等獎;2000年獲陜西省十名杰出青年崗位能手稱號;2001年獲試飛院有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三等獎;2001年獲中航一集團“航空報國優秀青年”稱號;2002年初獲試飛院有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一等獎;2002年被評為試飛院雙文明標兵。
鉆技術——永不停息跋涉的腳步
從踏進試飛院的第一天起,王軍就立志奮發努力干出個模樣來。十年來,他征服大山,攀越險峰,攻克一道道技術上的險關要隘,贏得了一個個東方日出:
他主管完成了DRS編程檢查處理系統的研制。該系統是某國際合作項目機載記錄系統的地面配套檢查處理系統,為保證磁帶機的正常運行及地面實驗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它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查出新機與測試系統中的故障。它的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為試飛院節約外匯17萬美元,同時該項目獲得部級成果獎。
他主管完成了某重點型號工程航空電子處理系統的研制。該項目是主要針對航空電子系統總線而研制的一套地面事后處理系統,用于對所記錄磁帶進行外場的快速檢查處理、排故。該系統為型號工程飛機的機載航電系統的排故提供了有力的保證,為課題組的快速排故,及時、有效地定位故障原因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與國外同等水平的軟件相比,節約研制經費10萬美金,受到了總公司和兄弟單位的稱贊,也得到了國外航電專家的好評。
他主管完成了飛參地面站的研制任務。飛參系統用于記錄來自發動機參數及非航空電子系統中的一部分參數,飛參地面站對發動機參數的處理是發參處理的重要手段。此項任務的完成與否直接影響飛機的放飛決策。王軍于2000年初接到該項任務后,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將飛參數據處理系統呈現在用戶手中,為該型號飛機的每次發動機開車檢查及飛機放飛決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據用戶反映,該系統不僅實用有效,而且比原來的系統節約了20余萬元,為該型號飛機的地面排故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依據。
納米滲碳技術也稱納米金剛石鍍膜技術,是一項技術新、難度大的新型產業,王軍同志與走在該項技術前沿的某高校合作,為把該成果應用于航空領域,投入了很大精力。他先在風險較小,環境條件惡劣的石油井下金屬材料試驗,初見成效。然后結合航空材料的特點,反復試驗,為今后航空易損部件的延壽,積累了豐富的試驗數據。預計該技術在航空領域推廣后,將為國家節約大量的經費。
隨著現代飛機航空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機載采集數據容量呈指數規律不斷增大,原有的記錄介質不是速度跟不上要求,就是價格十分昂貴。為此,王軍同志提出在現有商用記錄介質的基礎上,應用軍用加固方法解決這一難題。他在理論計算的基礎上,在振動加速度試驗臺、高低溫箱、真空腔中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一種用貨架式產品加固后取代價格昂貴的記錄介質的低成本方案,今年年初他拿出該產品的樣機后,受到了應用部門的廣泛歡迎,與同類國外產品相比較,性能價格比還要好一些。隨后在短短兩個月內,又對產品進行了二次、三次改進,現在,針對不同用戶需求的Ⅰ型、Ⅱ型、Ⅲ型產品正在進行批量生產,預計年末將在航空、船舶、石油等部門大量使用,在為公司創造效益的同時,也為國家節約大量經費。
抓管理——大膽探索未知領域
在信息革命、知識經濟的時代,王軍深知中國航空工業任重而道遠,這是機遇,也是挑戰,更是考驗,發展試飛,振興航空,更深更廣的前景展現在他的眼前。2001年王軍任試飛院研發中心測試部部長及西安藍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他不僅傾心航空產品的研制和先進技術在航空領域的推廣及應用,還專注于單位的發展與管理:
他為法國某知名公司提供OEM產品。中國加入WTO,為國際經貿合作提供了廣泛的舞臺和政策支持,現在孤軍奮戰已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進行優勢互補和廣泛的國際合作。作為藍泰公司主要經營者之一的王軍同志,敏銳地利用這一天時和地利,利用國內的低成本,結合國外的先進技術,研制出了一種配套于國外產品的OEM原始產品,為公司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王軍是試飛院研發中心測試部門負責人,同時管理著數十項新產品研發任務,怎樣充分利用資源,調配試驗器材,吸引人才,是他經常考慮的問題。他自學了許多管理類課程,熟練地將國外成熟的項目管理軟件結合本單位實際應用于工作中,明顯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創建了彈性工作制與嚴格坐班制相結合的員工管理辦法,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并吸引了博士、碩士及社會知名公司的員工加盟。
赤子心航空情
2001年十美撞機事件中,因特網上美國媒體用英文版進行民意測驗,因國內上英文網的人員比例小,王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不但為我國投了一票,而且在網上用英文呼吁,作為黨員他覺得這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曾經有人勸他離開航空放棄試飛,趁著年輕憑著技術實力弄些實惠,國外友人也想以優厚的待遇留他在國外,他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他熱愛航空事業,試飛事業需要人才,他顧不了個人得失。
為了科學上的一個個新發現,為了技術上的一次次進步,他絞盡腦汁,也愧對妻兒父母。愛人生孩子沒幾天,他就外出執行任務;雖然母親身體不好,但他還是將孩子24小時全托給了二老,一個“忙”字讓他別無選擇;曾經孩子不認他這個爸爸;曾經愛人生病,老岳父住進了醫院昏迷不醒,他忙于研制系統不能伺候其左右。多少次,一個問題堵塞了思路,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少次,他迷迷糊糊進入夢鄉,伴隨著一連串的數據,奇跡出現了,困惑他許久的難題在“夢”里終于茅塞頓開,他從夢中驚醒,迅速記錄下這些“奇跡”。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還是他壓根兒就沒有真正睡著。
一架架新機載著航空人的夢想與渴望,一片片白云追逐著試飛人跋涉的足跡。用王軍的話說就是:雖然,我不能像試飛員那樣駕駛飛機翱翔藍天,但只要滴滴汗水揮灑遼闊天地,訴說一個個不朽的故事,微微曉風挾著長長的童話,一路放歌,時光將永遠精彩,生命將永遠美妙,青春將始終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