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娜
何為風度?
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
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曠達?
還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邁和坦然?
都是。風度既是羅斯福總統在法西斯肆虐的戰火中的鎮定從容,也是魯迅先生在動蕩局勢中“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犀利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寬愛,更是鐘南山面對SARS惡魔時奮不顧身的奉獻。
風度的表現是豐富多彩的。
風度在儒家手中被演繹成孔子的“仁者愛人”和孟子的“民貴君輕”;風度對墨家來說是對小生產者的關懷,到了道家莊生面前則化為“莊周夢蝶”的風流。
林黛玉嬌花照水、瀟湘竹青的風度讓我們神往;薛寶釵知書識禮、端莊賢惠的風度讓我們羨慕;史湘云不拘小節、親切灑脫的風度讓我們折服。紅樓一夢,因風度而風情萬種。
風度于我們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伊甸園,內修風骨外煉氣度,合起來就是“風度”。
厚積而薄發,風度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表現,內修風骨,修才學,修精神,修品格,在“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品讀一份人生的自信;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收獲一份人生的樂觀;在“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中感受一份憂國憂民的情懷。除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外,人文精神在今日尤為重要。“獨善其身”是士人的避世之法,“兼濟天下”是我們今日少年面向世界的積極態度。知識的積累讓我們變得有智慧,品格的修煉讓我們有感傷的情懷。風骨修成,風度自然而生。
內在的積淀要由外在的風度表現出來。嵇康將死,從容而笑,廣陵一曲,終成絕唱,他在死神面前的坦然展現給世人的是灑脫的風度。方孝孺冒九族被滅之難而不愿為燕王起草即位詔書,展現給世人的是執著的風度。在困難面前,在挑戰面前,在無數個未知面前,良好的氣度一旦與風骨結合,人的風度便發揮到了極致。
“非學無以廣才”,內修風骨,加強積淀;外煉氣度,積極面對新時期的挑戰。
兩者相加,便是當今人應有的風度。
【作者系浙江省諸暨中學高三(11)班學生】
點評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風度”為“美好的舉止態度”。作者對“風度”一詞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風骨”+“氣度”,從人的內外兩個方面進行了界定,具有一定的新意。文章據此立意,展開論述,其深刻性就不言而喻了。本文除了立意高遠之外,文勢流暢,談古論今,洋洋灑灑,足見作者視野之廣,駕馭語言能力之強。
【指導并置評:馬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