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利
《考試大綱》把18個常見文言虛詞列為考查重點,其中“之”是最常考到的虛詞之一。它可以作代詞、助詞,還有一個實詞的用法,就是作動詞。而作為虛詞,作代詞時,代人、事或物的用法最好把握;作助詞時,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關系,可譯為“的”的用法以及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來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不用翻譯的“之”的用法,也很好把握。但“之”的另外一些用法,就很容易被忽視、被混淆,現整理如下,以便準確掌握,靈活運用。
1、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您”。例如:
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觸龍說趙太后》)
2、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例如:
(1)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2)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3)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此”“這樣的”等,通常作復指性定語。例如:
(1)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3)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4、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這么”“這樣”等。例如:
(1)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2)寧南以為相見之晚。(《柳敬亭傳》)
(3)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說》)
5、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不譯。例如: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2)何陋之有?(《陋室銘》)
(3)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4)愚公哂之,曰:“杞人憂天,夫子之謂歟?”(《愚公移山》)
6、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用在被后置的定語之前,不譯。例如: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佩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巍。(《離騷》)
7、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實義,譯時應省去。例如:
(1)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公將鼓之。(《赤壁之戰》)
(4)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