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悅
十月金黃,北半球的秋天越來越深了,而南半球正在走向明媚的春日。在難得的假期到來之時,我的目光投向了那片茫茫汪洋之中的大洲——占據全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神秘的曠野,迷人的海灘,雄偉的高山,寬廣的草原,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與原始純凈的自然風光水乳交融,更有獨一無二的野生動物,無一不吸引著我前行的腳步。
時尚之都——悉尼
旅行的第一站,我們來到澳大利亞的經濟中心,也是最古老的城市——悉尼。剛下飛機,海港城市特有的清風暖暖吹來,幾許柔情,幾許關懷,掀開我美麗澳洲旅行的第一幕。
這是一個飽含鄉村意味的現代城市,略有丘陵起伏的大地上是一望無際的草坡,草坡上是維多利亞式的古老建筑和動感十足的現代大廈。茵茵的碧草與明藍的天空、錦簇的白云俯仰呼應,勾出一幅讓你每個毛孔都為之洞開的清新畫卷;而古典的儒雅又與現代的時尚珠聯璧合,讓你在怡然之外又增添幾許訝異。
悉尼有眾多的天然大公園,也有著名的人工園景——海德公園。自1810年起,海德公園就成為倫敦式樣的典范。如蓋的翠樹下,是齊整短小的草坪。草坪上,曾經踏響軍隊操練的步伐,也曾飛馳過參賽馬匹的身影,還曾飛舞圓圓的板球。如今,一切已成往昔,人們在草坪上野餐、嬉戲、小憩,也許普通民眾的普通生活才是歷史的主旋律。為紀念一戰中法澳聯盟而建的亞奇伯德噴泉涌動不息,將車水馬龍的喧囂拋在身后;更有一座座依噴泉而建的雕塑,為公園增添了藝術意味:有發現澳洲大陸的海德船長,有紀念二戰的和平雕像,也有取自基督宗教的神話雕像。鴿子和丹鹮等鳥類在人影中安閑地走動,咕咕叫著懇求食物,一幅人禽共處的和睦畫卷。
走出海德公園,我們來到澳大利亞野生動物園。澳大利亞是一個遠離大片陸地的獨立大島,它因而擁有獨特的生物進化史,舉世聞名的袋鼠、樹袋熊就是它此有彼無的特色動物。
這不,一蹦一跳的袋鼠出場了,由于前腿短,后退長,它們偶爾直立行走時,模樣滑稽,令人忍俊不禁。因為“考拉”動畫形象而在一夜之間聞名世界的樹袋熊,正懶懶地趴在樹干上睡覺,它們同包括狼在內的很多動物一樣,也是晝伏夜出。
晚餐時分,我們在他鄉尋故鄉,跑到中國城來覓食。一座飛檐紅頂的門坊上,標識著“中國城”三個大字,就算沒有這幾個字,遠遠望去,這座門坊典型的中國風格已令我們找到了家的感覺。中國城里當然是中國人的餐館,中國人的街市。飯間,我們問起中國老板的異國感受,年過半百的男人如《英雄本色》中的周潤發那樣,幽幽地嘆道:這個世界,很多人想出去,很多人想回來,走來走去,還是自己的地方最好。
飽覽了悉尼的天然和非天然的公園,第二天,我們去游覽悉尼的海港風光。在杰克遜海港,遠遠就望見海港大橋似一個巨大的衣架豎立在水天之間。這座號稱世界第一單孔拱橋的宏偉大橋是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它又像一道橫貫海灣的長虹,巍峨俊秀,磅礴的氣勢從遠處威壓而來。鋼筋水泥構建的大橋,從“懷胎”到“出世”,前后花費了100多年。一個世紀所造就的杰作令我們嘖嘖稱奇,陽光在橋架上變換著萬點光芒,金黃姹紫,令人目眩。
海港大橋恰與環抱于悉尼港中的悉尼歌劇院隔海相望。于是我們又趕到繁華的悉尼港,這里高樓林立、帆船叢泊。藍天碧海之上,明麗的氣息迎面撲來。終于看到了悉尼乃至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建筑——悉尼歌劇院。1959年,丹麥建筑師約農在贏得一項設計競賽之后,開始建造這座舉世聞名的歌劇院,這棟建筑杰作總共花費了14年的時間,1973年由伊麗莎白女王二世揭幕。悉尼歌劇院包含五個表演廳——舞蹈、歌劇、戲劇、交響樂以及其他活動,恰似五片潔白的花瓣,層層相疊、迤邐而開,綻放迷人的藝術氣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形態優雅、錯落有致。歌劇院的屋頂覆蓋著100多萬片瑞士瓷磚,在陽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輝,彰顯著自己在建筑文化史上的地位。
懷舊之城——墨爾本
旅行的第二站,我們來到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如果說悉尼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時尚年輕人,那么墨爾本就是一個懷舊而持重的中年人。古老的城鎮、紳士風格的墨爾本人,都讓人聯想起英國的貴族氣息。
在悉尼,人鳥共處的和諧讓我們看到了澳洲人的環保意識;在墨爾本,保留完整的古老建筑和自然風貌又讓我們領會了澳洲人對于文化歷史的尊重。橫穿墨爾本的耶拿河流水潺潺、小舟依依,就是歸功于政府禁止在河兩岸居住和建造房屋的律令。從墨爾本的稱號——“公園城市”,也可窺見尊重文化、注重環保的澳洲意識:僅有300萬人口的城市卻富翁般地擁有400座公園。公園內,珍稀古樹參天挺立、黑天鵝在水上雍容而游,人們在綠地上盡享家庭美餐和休閑歲月。好像一曲淡淡的蘇格蘭音樂,沒有激烈的跌宕起伏,只有平和與怡然。占地40公頃的墨爾本植物園,除了抬眼皆是的19世紀雕像外,還有展示歷屆總理半身像的步道,令你在自然園景中與城市藝術史和政治史面對面地凝視。
墨爾本的巴拉瑞特鎮是各國游客游覽的必達之地,這座保留了19世紀原貌的小鎮曾因出產黃金而聲名大噪。小鎮有一座石頭堆砌的紀念性建筑,建筑正中是一大塊黃燦燦的金子,頂端是黃金色的碩大的字母“GOLD”和“1851”、“1951”的掘金年代數字,向游人展示著這座小鎮與黃金的重要淵源。的確,因為黃金,巴拉瑞特吸引了熱涌而來的掘金者和大批移民,幸運地躲過了一戰和二戰的炮火摧殘,加之移民帶來的群體智慧、先進技術和創造熱情,墨爾本于是從一個沉默的小城市迅速發展為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城市。在巴拉瑞特,130多年前的利底亞德街和史特街依舊靜靜地延伸,奢華的景象一如既往,而暴富的激情已被時代雨打風吹去。今天的文德里湖成為當地人的休閑中心。放眼所及,巴拉瑞特大都是古樸風雅的百年建筑,每棟維多利亞式的建筑背后,都蘊藏著一段光鮮絕倫的淘金故事。利底亞德街上的克雷格皇家旅館、女皇陛下劇院、采礦交易所、巴拉瑞特美術館,都曾在那段黃金歲月中發出歷史的喧囂。
艷陽之市——布里斯班
旅行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我們向澳大利亞的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進發。
布里斯班有“樹熊之都”的美譽,這里的“考拉”數目最多,建有許多樹熊保護區,而眾多的野生動物種類也令人大開眼界。許是因為布里斯班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吧,它位于南回歸線稍南,長年累月都是迷人的亞熱帶風光,全年平均日照7.5小時,因此又得了個“艷陽之都”的美稱。
在坐落于布里斯班的澳大利亞羊毛場,我們大開眼界,觀賞了剪羊毛表演:一位裝扮如西部牛仔的騎士在《羊毛剪子咔嚓響》的民歌聲中將一群羊趕進場,牧羊犬在羊的頭上來回魚躍而過,這是剪羊毛表演獨特的“開場白”;兩位剪工一番“摩拳擦掌”之后,開始進入角色,羊毛剪子咔嚓響,一整張羊毛欣然落地,令我想起《庖丁解牛》中“游刃有余,躊躇滿志”的句子。表演完畢,我們開始了與野生動物的“親密接觸”。伸出手去,雪白的小羊羔輕輕地舐舔我的掌心,濕濕的、癢癢的,心中頓生憐愛;碩大的鴕鳥須仰視才見,它們好像驕傲的君王,一步一步緩緩前行,傲視天下蒼生;水塘里的鱷魚一會兒突突地竄出水面,趴在泥地上,一會兒又潛入水中,只偶爾露出鱗甲斑駁的長嘴巴。
悠長的布里斯班河橫穿市區,河岸兩側,是富麗的城市風光。一畦擁有愛情瑰色的花叢在濱河路的欄桿外大放光彩。濱河的大道上,金發孩童撐著欄桿,好奇地俯視河水;愛好運動的澳洲人戴著專業的運動頭盔,騎著賽車輕快駛過;爸爸媽媽牽著自己的孩子,帶著一大兜好吃的好喝的,到不知是哪里的風水寶地盡享野餐。這正是一派和諧的都市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