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國偉 宋 豫
2006年7月12日,河南省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件作出終審判決,認定村民組以少數服從多數為由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違法,依法判令村民組為失地農民補足土地。
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城郊鄉孟營村二組村民楊長彬在1998年按人口承包了二組土地0.9公頃(13.5畝),未簽訂書面合同。2003年,二組以本組人口發生變化等原因,通過大家討論,80%的組民同意調整土地,繼而制定了2003年土地調整方案,將方案上報村、鄉后,村民組采取抓號的方法將土地重新分配到各農戶。楊長彬不同意調整土地,但在按1998年分包的土地無望的情況下,搶種了0.44公頃(6.66畝),并于2004年9月6日以二組侵犯土地承包經營權為由,向新野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新野縣法院經審理認為,二組在未經原告同意及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調整了原告的土地,屬違約行為。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三條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法第五十四條第四項規定,發包方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應當承擔停止侵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結合本案,由于被告在2003年對原告承包的土地進行了調整,違反了國家法律規定,對原告構成了侵權,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但原告原承包的土地已分配給他人,且現在被告又無可分配的土地,現原告要求恢復原狀即繼續承包原承包的土地以及由被告另行無償提供0.5公頃土地耕種一年的條件已不存在,故對原告要求被告不得調整原承包土地,并要求被告另行無償提供土地耕種一年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遂判決駁回了原告楊長彬訴訟請求。
楊長彬不服,以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不當為由向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二組雖在征得了絕大多數村民同意的情況下對二組的土地進行調整,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相違背。因此,二組調整土地的行為侵犯了上訴人楊長彬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二組調整土地的行為屬于侵權行為,應當恢復原狀,但由于上訴人原耕種的部分土地,二組已經另行發包給其他村民耕種,恢復原狀已經十分困難,若恢復原狀會造成新的矛盾,不利于社會穩定,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因此,上訴人現耕種的土地維持現狀,不再調整,按照二組2003年人均耕地不足部分由二組補足。遂于近日作出終審判決:撤銷原判;楊長彬現合法享有的耕地不再調整,按照二組2003年人均耕地不足部分由二組在本判決生效后30日內補足。
南陽中院建議:一是村組干部要增強法律意識。村組干部應當增強依法辦事的意識,尤其應當注意不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不隨意收回、調整承包地,不干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法流轉,不將承包地收回搞招標承包,不將承包地抵頂欠款,不損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留機動地面積不能超過5%,不足5%的也不得再增加機動地。二是要增強合同意識。土地承包合同是發包人與承包人之間簽訂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一經簽訂,當事人就應依法遵守,依照誠實信用的原則履行合同。要通過合同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對家庭聯產承包的土地,本村組的成員無論男女老少,都應平等地享有承包權。發包方不能厚此薄彼,區別對待。承包合同生效后,發包方不得因承辦人或者負責人的變動而變更或者解除,也不得因集體經濟組織的分立或者合并而變更或者解除。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單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不得將承包地收回抵頂欠款。三是要增強程序意識。訂立土地承包合同應當公開、公正,及時向村民公布土地承包的有關信息,讓農民享有知情權,不搞暗箱操作。嚴格發包程序,承包方案應由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符合民主議定原則。承包合同簽訂后,應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到戶。(河南省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傳處 盧國偉 宋豫 郵編: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