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超
“千金難買老來瘦”的說法,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的含義是不夠確切的。一個人的身高與體重是有一定比例的,這個比例合適,就是我們說的不胖不瘦;比例不合適即過胖或過瘦,都容易潛伏疾病。所以說,消瘦者不應該沾沾自喜。
說到胖,人們往往聯想到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等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認為“胖就是病”。對于瘦,則視為正常現象,民間也有“千金難買老來瘦”的說法。肥胖當然不好,但過瘦也不好。美國曾對660萬人進行了40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體重過低或過高的人死亡率都是一樣的。相反,稍胖的人(超過標準體重的10%~15%),壽命最長,死亡率最低。
過瘦的人,為什么死亡率也會和過胖的人一樣高呢?因為,瘦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低,且瘦人的抵抗力較差。事實證明,當饑餓、疾病襲來的時候,瘦弱者首當其沖。另外,人的胖瘦,除了有“個體差異”之外,都是事出有因的。人之所以過瘦,除營養不良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如慢性胃腸道疾病、消化不良、肝臟或腎疾患、寄生蟲等,都會導致人的消瘦。對原因不明的突然消瘦或漸進性消瘦,則更應引起警惕是否為癌癥侵襲。
人到中年以后,由于物質代謝發生改變,活動量減小,脂肪消耗量減少,稍微胖一些也是正常現象。情志開朗,豁達大度,家務負擔減輕及社會責任變小,使得一些老年人“心寬體胖”,也是一件好事,所以人到中年以后,如果身體太瘦,一定要查明原因。
既然瘦不一定比胖好,身體太瘦的人就應想辦法“胖”起來。除了查明“瘦因”對癥施治外,在生活上也應予以考慮。怎樣才能使瘦人“胖”起來,達到正常水平呢?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瘦人在飲食中要使攝入食物熱量略高于消耗量。這樣就會使消瘦的體態漸顯豐腴健壯,煥發青春。
首先,要滿足人體對熱量的需要。攝入熱量中,蛋白質應占12%~15%,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60%~65%。在消化系統能夠承受的情況下,適當地多吃一點效果更明顯。還應注意吃些高熱量食物,如花生、核桃、肉松、果醬、芝麻醬及巧克力等。
其次,要保證足夠的蛋白質供給。蛋白質每日攝入量應增加到80克左右,食物中動物性蛋白和豆類蛋白占總量的l/3至1/2。一般來說,高蛋白膳食不如多種蛋白膳食,食物少而精,不如廣而粗,營養素可以“互補”。從中醫角度講,瘦人多屬陰虛和熱性體質,所謂“瘦人多火”,即指虛火。因此,瘦者膳食應以滋陰清熱為主。平時除食用動物蛋白質如肉、蛋、乳外,可適當多吃些豆制品、薏米、百合、山藥、瓜果等食物。其它性平偏涼營養豐富的食物,如木耳、蘑菇、海藻、綠豆、甲魚、鰻魚、海參、泥鰍、黃鱔、鯧魚、兔、鴨等,可按各人口味選食。
第三,肉菜類食物以蒸煮、煨燉為好,“光喝湯不吃肉”的做法不可取。平時應盡量少吃油炸和煎炸食品,尤其是芳香、燥熱、辛辣之品,如辣椒、姜、蔥、蒜等。蝦蟹類等助火散氣食物更應少吃。忌飲烈性酒,濃茶和咖啡也要控制,每天還可適當增加1~2次甜點心。
此外,還要注意適當鍛煉,鍛煉能增進食欲,增強機體抵抗力。活動量大了,飯也就吃得多,吃得香,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