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紅 徐 曼
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要求,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建立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就要促進教師教育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師素質,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突破口。當前,具備與時代相適應的教育技術素養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一方面它是信息時代教師完成教學的必備條件,另一方面它也是推動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教師教育技術素養,實施有效的教育技術培訓,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師要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教育技術培訓是“新世紀教改工程”和“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開展教育技術培訓,對于進一步促進廣大教師深入進行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整體改革,進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必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二、當前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概況
(一)關于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研究
國外的教育技術標準比較多,教育技術或者信息技術是教師職前培訓的一部分。美國是教育技術的發源地,對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美國的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l,簡稱ISTE)早在1993年就制定了教師教育技術標準,經過三次修改,于2000年頒布了《國家教育技術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簡稱NETS),這個標準具有很高的權威性。
在我國,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這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標準。此標準把培訓對象分為教學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三大類,培訓內容則分為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兩類。
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適合于高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這給高校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與評估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廣大高校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并探討將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相整合的基本方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專門成立了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進行高等學校教育技術的培訓。
(二)關于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目標的研究
為了貫徹第三次全教會精神,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根據《關于實現“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0]1號)精神,教育部高教司決定從2001年開始開展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以下簡稱“教育技術培訓”)。教育技術培訓旨在通過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的學習、基本技能的實際訓練和優秀教學案例的示范研討,促進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增強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育技術培訓的主要任務是力爭在“十五”期間,基本完成對全國高校教師的培訓,使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取得顯著進展,使高等學校應用教育技術的整體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同時,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技術培訓體系和制度,以適應教育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不斷滿足教師進修提高的要求。
通過對國內大量研究進行總結,得出具體目標如下:
1.提高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思想理念:具有先進的、科學的現代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觀念,并具有繼續學習信息技術新知識的能力。
2.充實教師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了解信息技術在現代社會特別是教育領域中的地位與作用,建立在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
3.培養教師教育技術的操作技能: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具有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交流、處理與應用教學信息的能力。
4.加強教師教育技術的綜合應用的能力: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將教育技術用于學科教學的能力,結合案例教學掌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實踐方法。
三、關于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
對于如何進行教育技術培訓,說法不一。筆者認為培訓方案主要的內容是培訓的方式和內容。
(一)培訓的方式
筆者曾參與過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深深感到思想觀念不夠新和教師教育技術理論、技能水平不夠,是目前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最大困難。而投資太少、設備條件不好已經退居次要地位。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主要困難是多方面的,其中沒有政策約束和激勵措施、教師參加積極性不高成為主要矛盾。
教育技術培訓方式應針對培訓內容選擇合理的培訓方法,提高培訓方式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強調培訓內容的時效性,提出給予教學設計與案例的學習。
采用何種方式利于培訓的開展呢? 筆者認為,“遠程+面授+自學”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培訓者可以得到系統的知識,而且便于實現對培訓者的管理。在這種方式的培訓中,“遠程”培訓應加強教育技術培訓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利用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技術優勢;“面授”應注重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自學”應注重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通過這三個環節緊密結合以達到預期效果。
(二)培訓的內容
根據教育部高教司《關于開展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號)的精神,全國高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受高教司委托負責高校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工作。為規范培訓工作,促進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工作的更好開展,特制定《高等學校教育技術等級培訓計劃》。這里不再贅述。
筆者通過實際工作的總結認識到,培訓的內容應該以《通知》為依據、以本校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應該實地調查本校教師的實際教育技術水平,制定相應的培訓方案,因地制宜、對癥下藥,而不是生搬硬套《高等學校教育技術等級培訓計劃》中的內容。
四、關于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效果和評價的研究
國內大量研究表明,教師培訓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訓評價方案的制定與實施。除了對培訓作了相應的評價標準外,還依據教師發展性評價理論,制定教師檔案袋評價方法、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的前測與后測配套問卷,來確保培訓的質量。
筆者認為,許多學者和參與培訓工作的實踐者,對教育技術培訓做了一定的探討、研究,但大多集中于培訓方法、手段和策略以及孤立的、零散的培訓內容的研究,至于完整的培訓體系的有關研究則很少。缺乏合理、完整、規范的培訓體系,使培訓質量、水平和效果參差不齊。
強國富民,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校一流的人才培養依賴于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學科依賴于一流的教師隊伍,沒有一流的學科和一流的教師就難以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因此,必須針對開展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研究,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素質和能力,來適應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