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使一個只有百萬人的游牧部落,22年間,用十幾萬鐵騎,先后滅西夏,滅金國,滅南宋,再次統一中國,踏遍歐亞大陸,征服半個世界,為后繼者建立歷史上最大版圖的元朝奠定了基礎?成吉思汗的用兵之道,主要有以下幾點:
組建工匠軍鑄造先進武器
成吉思汗奪取被征服地區的資源、技術力量,打造戰爭機器。
成吉思汗除從帝國和被征服地區奪取大量的金銀銅鐵及其他戰略物資,還盡量俘獲大批的工匠藝人,加以保護。從撒馬爾罕一城,即得到工匠3萬名,從玉龍杰赤一城,即得到超過10萬名工匠藝人,組建了古代軍事史上最龐大的獨立兵種——工匠兵。
他任命從統一蒙古戰爭以來追隨自己的伊斯蘭族將領哈薩納為統管,在蒙古建立冶金和武器制造廠,從事冶金和各種裝備的生產,“百工之事于是大備”,使蒙古軍隊源源不斷地得到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
就地取材壯大征戰力量
征戰中,成吉思汗隨時用招降等辦法,組建了契丹、女真、維吾爾、漢等民族武裝,并大膽使用。后來,這些部隊的數量逐漸超過蒙軍。在征討金國的戰爭中,他先后收編了契丹、漢、女真等族的大批軍人。遼東的契丹族軍民叛金降蒙,金國不得不派出數萬人馬,前往鎮壓。成吉思汗及時派兵援助,打敗金軍,占領金的東京遼陽,契丹族部隊起了重大作用。
忽必烈汗時拜中書右丞相的史天澤,就是在成吉思汗征金戰爭中,同其父、叔、兄率領漢族武裝投降的人。他率領漢族武裝,為蒙古的興盛立下汗馬功勞。
在征伐花剌子模時,成吉思汗每占領一個城池或地區,即強征居民中的青壯年組成部隊,謂之“簽軍”,派蒙古將領監督,跟隨蒙古軍,去攻打另一個城鎮和地區。有時,進攻一個城鎮,也會從周圍地區征集青壯年,編成部隊。簽軍的數量,竟然超過蒙軍。他們主要擔任搬運土石、填塞塹壕、挖掘坑道、沖鋒陷陣等任務,對西征勝利起了巨大作用。
在攻打忽氈內堡時,蒙古軍僅2萬,簽軍為5萬。成吉思汗在進攻布哈拉途中,從匠兒納黑等城強征青壯年為軍,隨蒙古軍進攻布哈拉,并逼迫布哈拉人攻打內堡。攻占布哈拉后,又強征當地青壯年為軍,進攻撒馬爾罕。在攻打撒馬爾罕時,除從布哈拉征集的簽軍,還有察哈臺、窩闊臺從訛答剌征集的簽軍。
就這樣,成吉思汗的軍隊,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利用矛盾各個擊破
在統一蒙古的戰爭中,成吉思汗利用敵方上層統治者與下層百姓的矛盾,對廣大奴隸和平民采取解囊相助和結交為友的策略。有一次圍獵,他對仇敵泰兀部所屬的昭烈部發放救濟糧食,禮讓捕獲物,使該部感恩戴德,前來投順。泰赤兀部的其他部眾,苦于其酋長非法,稱贊成吉思汗“衣人以己衣,乘人以己馬,安民定國,必此人也”,紛紛來歸。成吉思汗的許多將領,都是從敵營投順的。
他還積極利用各部落內部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削弱敵方,壯大自己。
在征討金國戰爭中,他利用漢族和女真族之間的矛盾,驅使漢族居民圍攻由鄉兵防守的廣大城鎮,一鼓而下。利用契丹族、漢族和女真族之間的矛盾,爭取大批契丹族、漢族武裝,叛金降蒙。
進攻西遼時,成吉思汗利用西遼國內回教徒和其統治者屈出律汗之間的尖銳對立,派兵2萬人,宣布宗教自由,支持回教徒的斗爭,使回教徒反對屈出律汗的起義全面爆發,蒙古軍得到居民支持,迅速占領西遼。
在對外戰爭中,成吉思汗利用國與國之間的仇恨和矛盾,分而擊之,大獲全勝。他利用西夏和金朝的矛盾,首先進攻西夏。西夏求救于金,金不予援救,西夏遂與金絕交,向成吉思汗納女求和。成吉思汗又利用西夏與金的矛盾進攻金,并煽動西夏發兵,進攻金的西境。
西夏經過十幾年的戰亂,國衰民疲,成吉思汗及繼承者乘機攻之,最終滅了西夏。成吉思汗又利用宋、金世仇,聯宋反金。窩闊臺汗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假道于宋,下兵唐鄧,聯合南宋,消滅金國。而后,蒙古軍隊又滅了宋朝。
成吉思汗通過采用以敵制敵的“策略”,不僅在交戰中占盡優勢,而且把戰略全局上的劣勢,逐漸轉化為優勢,保證了最終的勝利。
(周吉薦自《文化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