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大選舉“人為設限”,這里指的是在人代會選舉過程中,大會主席團出于某種原因,有意地設置某些并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限制措施來制約代表選舉權的行使,以期望使選舉結果達到實現“組織意圖”目的的行為。這種現象,在不少地方、不同級別的人大選舉中常有出現,“見怪不怪”。這種看似“善意”,但卻有違情理且有悖法律的“人為設限”現象,如果不引起高度注意并切實加以糾正,任其泛濫,勢必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克服人大選舉“人為設限”現象,是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現實問題。其主要表現為:
1.變相限制代表提名權——“不接受代表提名候選人”。一是在選舉人大常委會和“一府兩院”正職時,不看法律規定的“候選人一般應多一人,進行差額選舉”,只看到“如果提名的候選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額選舉”。就是不去認識先有一般應差額選舉,后才有那個有前提(“如果”)的可以等額選舉。因此,簡單就“易”避“難”,不管代表有沒有提名候選人的意愿,干脆規定“不接受+fcTvH5xxiXqe518I0MJ9w==代表提名候選人”,以“創造”出“等額選舉”。二是在選舉人大常委會和政府副職時,為控制“差額數”而有意限制代表提名,采用不接受代表自由提名,而由主席團指定“差額人選”并指定某個代表團組織代表“聯合提名”,以湊合“差額數”,變相地剝奪大多數代表的提名權。
2.“巧”設代表提名障礙——“團長才能領取提名表”。不準代表自由索取“提名表”,規定團長才能領取“提名表”。說到底就是給代表提名制造不便,設置障礙。團長不領表,代表領不到,提名也就提不成。
3.設法制約代表醞釀權——組織代表“參觀”,安排領導“蹲團”。一是減少醞釀討論時間。人代會會期本來就很短,時間十分有限,不讓代表好好討論,卻讓代表去參觀,名曰實地考察,實為有意控制醞釀討論時間,以免代表聚集時間過長,人多嘴雜,議論過多生出“是非”。二是派遣黨委領導到各代表團“蹲團”。名曰傾聽代表意見,實是控制醞釀局面。
4.為難代表自由選擇權 ——“贊成的不劃任何符號”。有的地方人大在等額選舉時,為圖省事,挖空心思在“選舉辦法”和選票上做文章,有意給代表自由選擇出難題,“贊成的不劃任何符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眾目睽睽之下,誰敢動筆?
人大選舉中“人為設限”的現象,侵犯了代表的民主權利,不管何種原因,都是民主法制觀念淡薄、缺乏嚴格依法辦事意識的表現,其代價不低,實屬不可取。
人大選舉是人民代表大會的一項重要職權職責。人大選舉是一種依法的選舉,講程序的選舉,而且還是一種允許代表依法提名候選人,一般應實行差額選舉的民主選舉。人大選舉實行差額選舉,這是我國選舉制度的一大進步。只要選舉程序合法,其結果既具有法律效力且立即生效,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應“限制”它的這種權力,更不應違法地在人大選舉中搞 “人為設限”。各方面都應理性對待人大選舉,尊重人大選舉的結果,這是人大制度和民主法制應有之義。要求貫徹“組織意圖”是可以理解的,但具體做法應當是合法的。要善于做好代表的思想工作,宣傳黨組織的主張和意圖,以取得代表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應以簡單粗暴的高壓手段搞強制命令,甚至不惜侵犯代表合法權利去搞“人為設限”。既要重視“組織意圖”,又要尊重代表意志,做到嚴格依法辦事,充分發揚民主。
(作者單位:廣東省陽山縣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