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九個方面提出了加強和健全我國會計監督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監督觀念
財政監督要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樹立法律觀念、管理觀念、控制觀念和效益觀念。
(一)法律觀念
財政監督工作不僅要對被監督對象依法進行監督,用《預算法》、《會計法》等法律法規來規范其經濟行為,而且要依法調整和規范自身的監督行為,要用法律法規明確監督地位、職責等,依法規范監督方式、程序等。
(二)管理觀念
財政監督是財政的重要職能,是強化財政管理的重要舉措,財政監督,一定意義上是更為深刻的動態跟蹤管理,以管理的理念從事財政監督是財政監督觀念最根本的轉變。
(三)控制觀念
財政監督不僅要關注財政資金在財政部門外部的運動和管理行為,也要關注財政部門內部的管理決策行為,減少財政資金決策失誤和使用中的“先天不足”,以發揮財政監督內外控制的作用。
(四)效益觀念
這體現在兩個方面,1.監督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益性;2.財政監督工作的有效性。
二、科學監督定位
如前所述,由于社會人員不具有獨立地位,從而使其監督軟弱無力。從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機能和實際效用看,準確的定位是內部控制。
三、合理監督分工
從現實情況看,對基層單位監督檢查重復較多。財政、稅務、審計部門要合理分工,建立責任制,各負其責。一方面,稅務監督應當是政府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監督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財政監督應當以會計信息質量為主要對象。
四、突出監督重點
按照公共財政改革和管理的要求以及財政監督收支并舉、監督并重的原則,財政監督要突出以下工作重點。
(一)加強財政收入監督,保證財政收入穩定增長
財政收入是財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保證財政收入聚之合理,集之公平,實現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是財政監督的重要職責。
(二)強化財政支出監督,保證財政支出合理有效
圍繞財政支出管理,結合預算制度改革,從公共支出合理運行的角度加強財政支出監督,提高財政資金的保障作用和支出效益。
(三)實施會計監督,整頓與規范財經秩序
按照《會計法》賦予的會計監督權限,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
五、社會監督到位
筆者認為,對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監管,關鍵是靠規則和約束力。即使注冊會計師再多、水平再高,如果在執業中不守規則,就會產生負作用。因此,要發揮注冊會計師在監督中的作用,必須嚴格制定從業的條件,抓好對注冊會計師的考核與培訓。
六、規范監督行為
在履行監督職責,依法調整被監督單位經濟行為的同時,要嚴格規范財政監督人員自身的行政監督行為,嚴肅法紀,提高權威。
(一)正確理解財政監督工作職權,準確把握財政監督內容,在監督工作中既不“錯位”、“越位”,也不“缺位”。
(二)按照“從嚴治處”要求,建立、健全和落實外部監管和財政內部監督管理機制。
(三)加大對行為犯罪的處罰力度。為了規范會計行為和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必須嚴厲懲處會計領域的犯罪活動。
七、改善監督環境
會計監督體系的有效運轉,不僅有賴于自身機制的科學、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外部環境的改善。在某種情況下,外部環境甚至更為重要。從健全會計監督體系的要求來說,需要改進的外部環境主要有:
(一)加強發票管理,解決發票管理環節存在的疏漏。
(二)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制度。
(三)完善監督與約束機制。
(四)會計監督要與執法緊密結合。
八、改進監督方式
財政監督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實施財政監督的組織方式和工作方法。隨著財政改革的深入推進,突擊性的、集中性的、專項性的事后監督檢查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財政監督提出的及時性、針對性、防范性、管理性的要求。特別是在公共財政體制下,財政監督方式更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創新,以更好地服務于公共財政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一)財政監督的范圍
要從微觀的財政財務收支檢查向財政收支運行全過程的監督轉變。監督內容涵蓋財務稅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財政收入征收、繳納、劃解,資金投向、使用、管理、會計信息質量以及財政部門內部管理機制等,拓展財政監督范圍,深化財政監督內涵,發揮財政監督綜合效應。
(二)財政監督的方法
要從過去事后性、集中性、突擊性的檢查方式,向事前審核預警、事中跟蹤監控、事后評效處理轉變;與日常監督、專項監督、重點監督相結合,構建收支并舉、內外同管、監管并重的監督機制。樹立財政監督的預防、管理和服務意識,提高監督的及時性和效益性。
(三)財政監督的內容
要從過去“重收入、輕支出監督”向“收入和支出監督并舉”轉變。過去財政監督強調收入監督,關注財政收入的完整性,而對財政支出控制不力,監督不嚴,造成虛假冒領、鋪張浪費、違法違紀、效益低下等問題時有發生。
(四)財政監督的對象,要從過去“重外部輕內部監督”向“內部和外部監督并重”轉變
在實際工作中,一直都很重視財政資金在財政部門外部運動和情況的監督,而對財政部門自身議事和決策程序、管理方式、制度有效性和法律意識、制約機制的監督不到位。財政管理行為缺乏有效約束,導致有些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先天不足”,甚至損失嚴重。
九、提高監督能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這一決定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黨的執政安全無疑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理財能力是執政能力的具體體現,而會計監督能力又是理財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作為會計監督人,必須要提高自身的監督專業能力。具體來說,要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分析判斷能力
要不斷加強自身業務學習,做到“三勤四會”:即勤奮學習、勤奮工作、勤政務實;會查賬、會寫文章、會用電腦、用辦理案件。
(二)提高檢查的實戰能力
監督離不開檢查,檢查必須有技巧和方法。提高檢查管理的實戰能力,必須強化監督并重的觀念。緊緊把握會計監督寓于財政管理的內在特性,圍繞財政監督管理目標,開展經常性的監督檢查活動,努力提高財政管理水平。
(三)提高協調能力
會計監督的特殊性需要財政監督隊伍改變單純的監督檢查為監督服務的狀況,將服務寓于監督檢查之中,把監督檢查與溝通協調、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結合起來,有效縮短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距離,達到既可順利開展會計監督檢查,又能夠為財政中心工作服務的目的。
(四)提高運用高科技手段的監督能力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高科技犯罪也日益增多。新形式下,會計監督人員既要加強科技知識與專業技術的學習,又要能熟練運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對付現代化的違法違紀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會計的監督作用,確保財政改革各項措施的到位;才能確保財政資金的安全、完整、有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