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內部控制和企業管理的關系、內部控制在企業管理中如何定位以及企業是否有必要建立內部控制等問題進行闡述。
“控制論”和“管理學”都是“軟科學”中的兩個基礎學科。所謂控制就是企業領導層掌握、支配、使之不越出規定的范圍。所謂管理就是企業領導層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規則對不合理的事進行過問、干預和約束。
一、內部控制的發展與管理理論的發展存在著必然聯系
內部控制是隨著管理活動的出現而出現的,并伴隨著管理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現代內部控制理論形成于20世紀初,雖然最初是為外部審計人員保證審計質量、提高審計效率而提出和發展的,但其理論的發展和管理理論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現代管理理論促使內部控制由模糊的思想進入到“內部牽制”階段。古典管理理論以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管理過程理論和馬克思、韋伯的組織管理理論為代表。在他們提出的管理理論中,勞動分工的提出有利于實現內部牽制,組織的出現為內部控制的實施找到了基礎,管理控制職能的提出則確定了內部控制的重點。
管理理論的發展影響了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到20世紀40年代,內部控制進入了“內部控制制度”階段,內部控制劃分為管理控制和會計控制兩部分。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為了謀求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并獲取競爭優勢,企業管理者深刻地認識到加強企業自身管理、提高戰略預見力和創新力的重要性。與此相適應,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內部控制理論發展進入了“內部控制結構”階段,提出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制程序是內部控制系統的三個要素。由于經濟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普遍使用,原有的企業組織難以適應新的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管理理論界提出要從企業的管理制度、流程、組織、文化等方面進行創新。到20世紀90年代,內部控制進入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階段,其包括的要素也擴展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督五個方面,強調內部控制是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各個環節的“動態過程”,將管理哲學、企業文化等“軟性”管理因素納入到內部控制范疇。例如國際知名企業海爾集團就建立了一整套內控制度,并嚴格實施,強有力的管理制度使企業長盛不衰。
作為內部控制理論的最新成果,2004年的coso報告《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是隨著20世紀末危機管理理論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危機管理理論指出,風險存在于企業管理的始終,管理者只能規避風險而不能完全避免風險的發生,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識別風險的預警系統,并形成危機處理系統,以應對無處不在的風險。在日益猖獗的會計舞弊活動中,內部控制在企業管理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預警作用。美國的反財務舞弊委員會(Treadway委員會)通過調查認為,60%以上的財務舞弊是由于企業缺少內部控制或控制未發揮作用而導致的,建議所有大中型企業都應當在其年報中提供內部控制報告。報告內容包括承認管理當局對財務報告和內部控制負有責任,并討論這些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而檢測企業各個層次管理上的漏洞,提出處理風險的方案,以保證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
二、內部控制目標和企業管理目標的一致性
我們知道,內部控制目標不僅包括會計控制目標,還包括管理控制目標。1992年美國coso報告將內部控制的目標定義為:“保證營運的效果和效率,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保證遵守相關的法令。”明確提出內部控制的根本目標是保證企業營運的效果和效率,這與企業管理的目標基本一致。2004年的coso報告《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對內部控制的目標隨著管理理論的發展作了進一步的擴展,將制定正確的財務戰略作為內部控制的目標,因而內部控制的根本目標就是為實現企業的整體目標提供一種保護和促進。
三、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的深入和展開
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若干管理職能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它是監控各項活動以確保它們按計劃進行并糾正各種偏差的過程,其內涵應該是對組織戰略實施過程的控制。當一個組織的實際運行狀況偏離目標戰略時,管理者必須采取糾正偏差的行動,以保證其目標的實現。控制不僅是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也是管理成敗的關鍵,各項管理活動必須以良好的控制作為保證。
內部控制強調的重點是控制,這是因為內部控制的作用就是為某項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而這種作用是通過各種控制手段體現出來的。例如,賬目的核對就體現出控制理論中的檢查和反饋的原理。因此,內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企業管理中控制職能的深入和發展。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的加強有利于計劃、組織、領導、決策等管理職能的實現,而其他管理職能又影響制約著內部控制的實施,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內部控制是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企業管理體系。因此,要把企業做大做強,達到預期的目的,進一步完善經營管理,則必須借助于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二者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