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填補了我國會計準則中缺乏有關或有事項的空白,對或有事項尤其是預計負債的會計核算業務起到了規范作用。2006年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對或有事項中預計負債的后續計量的明確規定,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對或有事項的會計核算,并使得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日益趨同。本文結合新會計準則針對預計負債的確認、計量及其會計處理等方面談一些認識。
一、預計負債的確認與計量
“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其結果須由某些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決定的不確定事項。”或有事項作為過去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有兩種情況: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的或有資產與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或有負債。對于前者需要在報表附注中加以披露,而不應加以確認,但對于后者應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一是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二是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三是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計量。在同時滿足上述條件時或有負債應當確認為負債,在會計實務中作為預計負債單獨核算,應當按照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進行初始計量,并在資產負債表流動負債中單獨列示,與其對應的相關費用或支出在利潤表中同其他費用或支出項目合并反映。
二、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
通常,會計計量可分為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初始計量是對交易和事項的數量加以衡量、計算和確定,以便在復式簿記系統中能被記錄,轉化為貨幣表現的財務信息;后續計量則要衡量和確定該交易與事項的貨幣數量在初始計量后的變動情況,以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及變動的財務成果。
一般情況下,由于傳統會計環境比較穩定,大部分資產和負債在初始計量后,其價值基本不變,原則上不需要后續計量。因此我國2000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對預計負債的計量只有初始計量,而隨著市場經濟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增多并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財務狀況影響的加大,對預計負債僅初始計量,已不能更好地滿足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并且與國際會計準則有一定的距離,基于此原因,我國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或有負債》規定,“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對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有確鑿證據表明該賬面價值不能真實反映當前最佳估計數的,應當按照當前最佳估計數對該賬面價值進行調整。”這樣,新準則在舊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對預計負債的計量分為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同時初始計量在按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確認時,還應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并在資產負債表日對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經過后續計量,對不能如實反映當前最佳估計數并且有足夠客觀證據加以證實的事項,應做出相應調整,即將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的差額計入損益。
三、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由于預計負債“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但并未“基本確定”,其入賬金額也只是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的最佳估計數,而稅法對費用的稅前扣除原則為據實扣除原則,因此按稅法規定對企業確認的預計負債而計入費用或支出的金額不允許稅前扣除,由此所產生的永久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在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所得稅時應作相應的納稅調整。
現舉例加以說明:
[例] 長江公司所得稅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適用稅率33%,該公司按照凈利潤的10%分別提取法定盈余公積和法定公益金。其會計報表于2006年2月20日批準對外報出。長江公司發生的有關事項如下:
1.2005年11月1日,公司將一批產品銷售給宏達貿易公司,因產品質量問題,對方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損失160萬,長江公司預計該項訴訟很可能敗訴,賠償金額在100~120萬之間,另需支付訴訟費2萬元。案件尚在取證審理中;
2.2005年12月31日,隨著宏達貿易公司蒙受損失的事態進一步擴大,預計賠償金額很可能要增加;
3.2006年2月18日,經多方取證法院做出如下判決:長江公司向宏達貿易公司賠償140萬元,并承擔訴訟費2萬元,雙方均不再上訴;
4.2006年2月23日,支付因敗訴引起的賠償款與訴訟費。
根據以上內容做出相應的會計處理。
舊會計制度下會計分錄如下:
(1)2005年11月確認或有負債
借:營業外支出——訴訟賠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