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稅收籌劃的必要性、表現形式及應注意的問題三方面闡明:作為貫徹現代企業財務全過程的一種策劃活動,加以闡述,使人們認識到稅收籌劃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重要內容。
如何根據國家的稅收政策,通過對企業經營、理財活動的精心安排,實現納稅籌劃目標,是每個企業投資者、經營者都十分關注的問題。
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稅收被看作是企業對國家應有的貢獻,片面強調稅收的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特別突出國家在征納關系中的權威性,忽視了作為納稅主體的企業的合法權利,忽視了稅收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稅收制度的完善,稅收的可籌劃性越發突出。理論界開始重視從納稅主體的角度研究稅收,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開始認識到稅收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中的作用。
一、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稅收籌劃的必要性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稅收籌劃。理論界對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爭論很多,有“利潤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現金流量最大化”等觀點,但不管哪種觀點,都要求致力于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獲利能力,都不能回避企業的稅收環境,不能不考慮企業的稅收負擔,不能忽略稅收法律對企業經濟發展的約束。通過科學的稅收籌劃,選擇最佳納稅方案,降低稅收負擔,是實現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
企業財務決策的做出離不開稅收籌劃。現實經濟生活中,納稅人在不同行業,不同納稅期間和不同地區之間存在稅負差別;納稅人和納稅對象性質不同,其涉及的稅收待遇也不同,這就為納稅人對其融資、投資、生產經營、利潤分配等理財活動的納稅事項進行前期策劃提供了現實基礎。稅收籌劃促使企業根據實際生產經營活動情況權衡選擇,將稅負控制在合理水平。因此,稅收籌劃是以經濟預測為基礎,對企業決策項目的不同涉稅方案進行分析,為企業的決策項目提供決策依據的經濟行為。
二、現代企業理財中稅收籌劃的表現形式
(一)利用會計政策,進行稅收籌劃
1.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等的稅收籌劃。在稅負既定的情況下,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和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攤銷越多,應納稅所得額就越少,企業的所得稅成本就會越低。雖然國家對各類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攤銷有一定的期限規定,但是規定期限內可以選擇最短的折舊年限或攤銷年限,以達到延期納稅的目的。如果允許固定資產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企業應盡可能采用加速折舊,雖然在固定資產的使用期限內計提的折舊總額和平均年限法的完全相等,但在固定資產使用的前幾年,由于多提折舊,計入成本的費用增加,也就減少了固定資產使用前期的經營利潤,相應減少了企業的應稅所得,相當于得到政府的一筆無息貸款。這樣既能使固定資產的投資盡早收回,降低固定資產的投資風險,同時又可以實現延期納稅的目的。
2.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稅收籌劃。稅法允許存貨的發出按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計價。實際成本計價法可分為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在物價持續上漲時,選用后進先出法有利于企業降低存貨成本,提高銷售成本,減輕企業所得稅負擔;反之,在物價持續下降時,先進先出法有利于企業減輕所得稅負擔;在物價波動無規律的情況下,用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加權平均法較為合適,可以平衡企業所得稅負擔。所以企業可以根據一定時期市場價格的升降趨勢,來確定企業選擇哪種方法,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當然無論選擇哪種方法,一經選用,在一定時期內不得變更。
(二)選擇組織形式,進行稅收籌劃
1.選擇有效的組織結構形式進行稅收籌劃。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面臨著設立分支機構的選擇,分支機構的設立有分公司和子公司兩種選擇,這兩者在稅收上是截然不同的。設立分公司只設立了一個辦事處,它不是獨立的法人,業務活動,財務活動由總公司控制,一切法律責任由總公司承擔,其利潤上繳公司,由總公司匯總后統一納稅。而子公司是獨立法人,母公司不直接對它負法律責任,進行完全納稅。即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所得稅要分別計算繳納。因此,如果新建企業經營初期預計虧損,則以設立分公司有利;否則,以設立子公司有利。
2.改制重組企業的稅收籌劃。我國現行稅制對同一經濟行為在不同納稅主體上實行差別對待,尤其是在所得稅制度上,因而不同主體的稅收收益不同。企業進行改制重組,相應引起納稅主體的改變,由非優惠企業成為優惠企業,就可以享受稅收優惠的好處。此外,按我國現行稅法規定,虧損企業免交當年所得稅,在5年內可用其稅前利潤補虧,這樣盈利水平高且發展穩定的優勢企業,如果購并一家虧損企業,整體的納稅地位會顯著改變,購并企業可享受減免稅的好處。如果合并后出現虧損,購并企業還可以享受延緩納稅的好處。因此,改制重組時,雙方都應從稅收角度對改制重組方案進行科學、合理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減輕企業稅負,從而達到降低改制重組成本,實現企業整體價值最大化的目的。
(三)選擇投資方向,進行稅收籌劃
1.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進行稅收籌劃。企業需要對投資地點、投資行業、投資項目等的稅收待遇進行考慮。有時國家為了支持某些區域的發展,一定時期內對其實行政策傾斜,如現行對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地區,老少邊窮地區等的稅收優惠政策。在這些地區投資,有些稅種可以少交或不交,這無疑符合政府的政策導向和稅法的立法意圖。因此在國內進行投資時,應適當選擇這些稅收優惠地區。另外,為了優化產業結構,國家在稅收立法時,也作了相應的規定,以鼓勵或限制某些行業的發展。因此,企業投資時選擇投資何種行業也可以進行稅收籌劃。同時,企業在選擇投向項目時,也應盡量選擇可享受優惠政策的項目,如高新技術產業,但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認證,稅務部門才能認可。另外,符合一定條件的盈利企業、安置“四殘”人員的企業、校辦企業、投資農業項目的企業,可以實行稅收優惠。
2.利用固定資產投資進行稅收籌劃。首先,企業在進行技術改造過程中,盡可能地購買國產設備,因為這部分投額的40%可以抵免企業應交所得稅;其次,稅法規定,購入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因此,固定資產需要更新時,應采用大修理的方式逐步進行,只有這樣,購入的用料及修理費用發生的進項稅才可以合法地抵扣銷項稅。
3.利用閑置資金進行稅收籌劃。在閑置資金的投資選擇方面,企業應在考慮流動性和風險性的前提下關注相應的稅務負擔,以便達到稅后凈投資收益的最大化。如許多企業將閑置資金投資于國債,既可以增加流動性和安全性,又可以節稅。
(四)選擇籌資方式,進行稅收籌劃
企業對外籌資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權益資本籌資;二是負債籌資。兩種籌資方式各有利弊。根據稅法規定,負債的利息費用作為期間費用,可以在稅前扣除,這樣,負債利息就有抵稅的作用;而股息和其他權益資本的支付不能列為期間費用,不得在稅前扣除,只能在稅后利潤中分配。所以企業在確定籌資渠道時,必須考慮對債務資本的利用。例如,企業在初創時期,由于風險大,且本身處于免稅或減稅期,可加大股權融資比例,而在優惠期滿時,可調整資本結構,加大負債融資比例,以減少稅收負擔。當然,還要考慮負債杠桿利益,只有當息稅前利潤率大于負債利息率時,采用負債籌資渠道進行籌資,既減輕了企業的稅負,又體現了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
(五)利用利潤分配,進行稅收籌劃
在企業利潤分配行為方面可通過彌補虧損,分配股利和再投資等方面進行稅收籌劃,企業經營成果的分配首先要考慮籌資的要求;其次要考慮企業和股東的稅收負擔。企業彌被虧損的渠道有三條:一是用以后年度稅前利潤彌補,根據稅法規定,企業發生虧損可以用以后年度稅前利潤進行彌補,但期限不超過5年;二是用以后年度稅后利潤彌補;三是用盈余公積彌補。后兩種情況都是用稅后利潤彌補,也就意味著較第一種方法多繳了稅款。由于我國對資本利得不征收所得稅,可以考慮用股票股利代替現金股利,以減少股東的所得稅支出。為鼓勵外商投資,稅法規定符合一定條件的稅后利潤再投資,經營期不少于5年的,可退還其再投資部分已納所得稅稅款的全部或部分。因此,如果符合條件,應盡可能地采用再投資形式處理經營成果。
(六)利用跨國經營,進行稅收籌劃
各國稅收待遇的差異,是跨國公司稅收籌劃的客觀基礎。各國稅法覆蓋面上的空白點,銜接上的間隙處和掌握尺度上的模糊界限等,都為跨國公司的稅收籌劃提供了機會。跨國公司稅收籌劃的具體方式有以下六方面:一是將公司居所設在低稅國或避稅地以降低稅負;二是選擇適當的投資組織形式來降低稅負;三是轉移應稅收入來降低稅負;四是通過信托投資或其他受托協議來降低稅負;五是避免成為常設機構來降低稅負;六是通過子公司積累利潤延期納稅。
三、現代企業理財中稅收籌劃應注意的問題
稅收籌劃是一項實用性和技術性很強的業務,涉及財務決策、會計核算、投資籌資、生產經營以及法律等多個領域,運用稅收籌劃方式時,如果忽略了對某些問題的研究,就會形成誤區,造成稅收籌劃的失敗,不僅不利于納稅人進行正常的稅收籌劃,還會對整個社會經濟帶來不良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正確選擇稅收籌劃方式,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應加以考慮:
(一)稅收籌劃的目的性。稅收籌劃的目的是使企業的價值達到最大化。從結果看,一般表現為降低企業的稅負或減少稅款交納額,因而很多人認為稅收籌劃就是為了少交稅或降低稅負。筆者認為這是對稅收籌劃認識的誤區。應當注意的是,稅負高低只是一項財務指標,是稅收籌劃中考慮的一個重要內容,稅收籌劃作為一項中長期的財務決策,制定時要做到兼顧當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有些經營期間內,交稅最少,稅負最低的業務組合不一定對企業發展最有利。稅收籌劃必須充分考慮現實的財務環境和企業發展目標,運用各種業務模型對各種納稅事項進行選擇和組織,有效配置企業的資源,最終獲取稅負與財務收益的最優配比,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
(二)稅收籌劃的預見性。企業的稅收籌劃是一項復雜的前期策劃和財務預算活動。要求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考慮一些主要因素,而對一些次要因素采取簡化和忽略不計的原則,對經營、投資等理財活動進行預先安排和策劃,籌劃結果往往是一個估算的范圍。而經濟環境和其他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時要有預見性,應注重收集相關的信息,盡量減少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選擇最合理的納稅實施方案。
(三)稅收籌劃的合法性。如何減少稅負,是企業追求的目標之一,但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在稅法規定的合法范圍之內,納稅籌劃是法律認可的,是合法的、至少也是不違法的。實際中要多用節稅籌劃方式和負稅轉嫁籌劃方式,盡量少用避稅籌劃方式。稅收籌劃不要超過必要的限度,否則就不是納稅籌劃,而是偷稅漏稅行為。因此納稅人應樹立正確的納稅意識,用合法的籌劃方式合理安排籌資、投資、資本運營、分配等財務活動,以獲取正當利益。
(四)稅收籌劃的關聯性。在財務管理中,企業的項目決策可能會與幾個稅種相關聯,各稅種對財務的影響彼此相關,企業不能只注重某一納稅環節中個別稅種的稅負高低,要著眼于整體稅負的輕重,針對各稅種和企業的現實情況綜合考慮,對涉及的各稅種進行相關的統籌,力爭取得最佳的財務收益。但從事不同行業的企業,所涉及的稅種對財務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企業進行稅收籌劃時,要根據經營的實際情況和項目決策的性質,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重大影響的稅種(如流轉稅類、所得稅類)可考慮其關聯性,進行精心策劃,其他稅種(如行為稅類、財產稅類)只需正確計算繳納即可。
(五)稅收籌劃的經濟性。一般來說,任何一項籌劃方案都有兩面性,隨著某一項方案的實施,納稅人在取得部分稅收利益的同時,必然會為該籌劃的實施付出額外的費用。因此,進行稅收籌劃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判斷是否經濟可行。稅收籌劃的成本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是指選擇和實施籌劃方案所發生的一切費用,如咨詢費、培訓費等。稅收籌劃是建立在籌劃人員具有較高素質的基礎上的,但由于納稅人普遍缺乏籌劃應具備的信息與技能,因此籌劃活動大多要聘請稅務顧問或直接委托中介機構籌劃。但不管采取何種方式都會加大企業涉稅成本。隱性成本一是指納稅人采用擬定的稅收籌劃方案而放棄的利益,即機會成本;二是實施籌劃方案失敗給企業造成的損失。因為稅收籌劃具有主觀判斷性,納稅人的經濟活動與稅收政策等都是不斷變化的,一旦其中某一方面發生變化,原有的籌劃方案可能就不適用了。這就意味著籌劃失敗。因此,在稅收籌劃時,不僅要考慮節減稅收,而且要考慮為之所付出的代價,只有當籌劃方案的所得大于支出時,該項稅收籌劃才是合理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