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環境和條件下如何執行好會計法,是擺在會計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考題。在現在的情勢下可以坦率地說,如果小型民營企業的會計人員不折不扣地按照會計法來做,他這個會計工作可能做不成。那怎么辦?筆者認為,堅持會計法,應當、而且必須在真實上下功夫。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自1985年1月21日頒布至今,已經有21年了。這21年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會計法也幾經修訂,會計法對會計核算的規范作用也日益顯著。由于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勢在不斷變化,會計人員的從業環境也在變化。
法律不可能沒有時代特征。我國的會計法頒布時,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剛剛啟動,正處于所謂的“松綁”階段。歷史背景導致這部法律基本上按照對當時國營企業的要求量身打造,且主要適合于規模較大的企業,著眼于解決企業被“松綁”后的會計核算和監督問題。后來的修訂,考慮了市場經濟的要求,但主要適合于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的格局仍未改變。現在民營企業已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主角之一,其數量更占絕對多數。隨著經濟形勢的進一步發展,民營企業的會計工作者在執行會計法時會遇到很多困惑,出現更多矛盾。即使在國有企業,會計人員也經常面對許多新問題。人們會說,不管什么企業,這賬應當是一個算法呀。不假,賬應當是一個算法,我們絕不能否定會計法對于一般會計核算的規范意義。但如果會計工作的形成機制、責任機制不相同,就有可能產生不同的要求。
一、真實,是會計法的基本要求和核心
會計法明確規定,單位的會計賬簿(記錄)必須真實,單位負責人應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負責,不得做假賬,不得提供虛假的會計資料,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會計法中有十五處以上提到這類要求。可見真實對于會計的重要意義,如果虛假將意味著什么 。會計法中也有對于會計的其他方面要求,例如要求完整,及時,會計方法一致,執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履行審查和監督等。但所有這些,要么以真實為基礎,要么以真實為目的,都是圍繞著真實的。由此可見,提供真實的財務信息,是會計法對于會計的基本要求,是會計法的核心。
二、真實,是合法的前提,真實高于法律形式
會計法第十四條規定,會計人員“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有權不予接受,并向單位負責人報告”。法律這樣規定是正確的。但現在的問題是,對于真實但沒有合法手續的會計事項該如何處理。例如購進了一些材料,情況屬實,但供貨商開的是收款收據而不是稅法所規定的增值稅發票,在收款收據上已由負責人簽字并付了款。這類賬務難倒了很多會計人員。有的會計人員或拒絕入賬,或將其長期掛在往來賬上。這些會計人員想不違法,但事與愿違,卻是在違法。因為這樣做損害了企業會計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違反了會計法。我們的看法是:會計人員可以據以入賬,但必須如實反映,同時應當向單位負責人告訴這類事項的缺陷和可能的后果。因為對于會計人員來說,真實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只要真實反映就是合法的。經過改革,我國財、稅在會計制度方面已有所分離,稅務部門可以按照其制定的法規和規章征稅,可以不顧全財政部門對企業財務的有關規定,我們又何必非得按稅法的規定放棄真實反映企業會計信息的權利呢?原始會計憑證是否合法,不一定非得有稅務部門認同。對于會計來說,原始憑證只要所反映的經濟內容和數據真實,有責任單位簽章和負責人員簽字,以其入賬是符合會計法的。
三、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會計工作最基本的職能
對于會計工作的基本職能,有反映、控制、監督、管理等說法。我們有回到出發點的意思,認為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可以將會計理解為經濟管理的組成部分,但它不能等同于管理,不應說會計就是管理,因為它沒有對經濟行為進行組織、指揮的職能,而這是管理概念的核心。會計是通過反映、提供財務信息來為財務控制、監督和管理服務的,是經濟管理的一種手段或工具。這種理解與會計法的規定是一致的。將控制、監督、管理等作為會計的基本職能,似乎抬高了會計的地位,實際上是把難事讓會計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人員不是會計主體的代表,它是受托使用專業技術,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是“打工者”。企業的主人,老板、法定代表人等,可能要求會計人員參與財務控制、監督和管理,但這并不能說明會計具有了這種職能,而是說明企業管理當局把財務管理工作部分地交給了你,是在讓你做更多的事。是受托反映而不是以紅管家的身份當家,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會計的定位。
四、真實,是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底線
誠實,是做人的起碼品質。在會計工作中,提供真實的財務信息,不僅是應有人格的體現,而且是職業道德之要求。除真實反映外,會計的職業道德還有諸多方面,如專業能力,會計規范意識,會計服務意識,敬業精神,勤勉盡職意識等。其中求真意識是最根本的。如果在其他方面一時不足,說明你這會計不夠合格,但可以期待甚至原諒;如果沒有認真不認假的求真精神,放棄基本的會計原則去幫助制假造假,你就不再是是會計工作者,你所搞的也不再是會計,而是假賬,假會計。是不是會計,其界限就在這里。因此,真實反映,是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會計職業道德的底線。你受到了專業教育和訓練,依靠著企業同時也依靠著社會,深知假賬的危害,可還是幫著造假,這怎么行呢!
五、真實,是場嚴峻的挑戰
當前我國會計的公信力在降低。會計人員在雇主面前可能是誠實的,所提供的信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真的。但往往按照雇主的需要,將假賬提供給政府部門和社會受眾,這方面的情況相當嚴峻。根除假賬,可以說是我國當前會計行業最重要的任務。
要解決會計的假賬問題,從根本上說,應包括主、客觀環境的全面解決。一方面要解決客觀環境問題。這里包括:通過干部體制和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減少、甚至根除企業虛報或瞞報收入、利潤的沖動或誘因;另一方面在稅制方面改變重稅輕罰的狀況和發票管理制度,做到合理負擔,嚴格管理,依法行政等;還有宣傳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但客觀是一個方面,對于會計行業而言,是要解決主觀方面的問題。從業的基礎環境不好,但不能成為造假有理、不以為恥、習以為常的借口。企業稅負重,但不是完全過不下去,而且有很多可以用合理、合法的方式降低稅負的途徑。客觀與主觀是對等的。沒有做假賬的會計人員,這假賬就做不成。不做假賬,至少有一半掌握在會計人員手里。主觀努力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客觀,但可以逐步影響、改變客觀。相反,如果主觀問題不解決,即會計人員幫助做假賬的問題不解決,就會助長做假賬的客觀環境。現在有的單位的負責人敢“理直氣壯”地提出做假要求,正是會計行業不爭氣的反映。
六、結束語
我們主張會計行業應在真實上下功夫。廣泛宣傳,提高認識,形成輿論壓力,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應當依法追究參與做假賬的會計人員的責任。《會計法》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規定,會計人員不依法設置會計賬簿的,有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行為的,應由縣級以上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這引證了我們在上面的說法:是不是會計,真實不真實是界限。但我們知道假賬不少,卻不知被吊證的會計人員有幾多。如果能將吊證處罰以政務公告的形式(不見得非要公告被吊證會計人員的姓名)公諸于眾,對于我們的行業可能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