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時 間
“老師,其實我一直用著北京時間的手表。”16歲的四川女孩簡(Jane),不經意間說出自己的秘密。
怎么可能,差5個小時呢!陶理簡直不敢相信,這個已經在新西蘭留學兩年的中學生,居然一直守護著“北京時間”。
“那不是很不方便嗎?”她問。
34歲的陶理,圓臉、直發、語速極快,當時正在拍攝一部反映新西蘭小留學生生活的紀錄片。
陶理的好奇心被喚起了:這一定是個有故事的孩子。
簡的母親是四川資陽一個頗為著名的民營企業家。成功之后,她有了很自然的選擇,渴望簡能實現自己少年時沒能實現的夢想:留洋!母親希望簡學成歸國幫助自己管理企業。
大任在肩的簡心里明白,即使再痛苦,咬牙也要走完自己的留學之路。海邊獨自溜冰,唐人街品嘗川菜,和家鄉朋友們在線聯系,這些在旁人看來毫不精彩的留學生活,支撐著簡的寂寞青春。
簡告訴陶理,她覺得,人出生在哪里就是哪里的,改變、融入到另一種文化中去幾乎毫無可能。她固執地堅守著眼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因為,“自己終歸是要回國的。”
回國之前,簡用學校短假去了趟南島。她打算把南島美麗的風景拍下來寄給遠方的母親作禮物。然而到了海灘,簡卻情不自禁撿起一根樹枝,在沙灘上一筆一劃寫下了一行大字:MISSCHINA(思念中國)。
陶理被深深震撼了。陶理說她永遠不能忘記,在新一代的小留學生中,有一只特殊的手表,永恒凝固在北京時間。
寂 寞 青 春
思鄉是每個小留學生頭一年必須要過的坎兒。陶理的鏡頭記錄下來自深圳的17歲男孩凱(Ken)的故事。
父親節前一天,凱買了一瓶酒和一張卡片,準備送給寄宿家庭的父親德里克。父親節那天一大早,凱發短信告訴陶理一個好消息:惠靈頓一家中餐館要他去做服務生。他高興極了,一早就去見工,當天就開始工作。
下午4點30分,凱終于結束了一生中的第一次工作,長著青春痘的臉上掛滿了成就感。回到家時,寄宿家庭的媽媽切西早已在廚房忙開了。“手指好累啊!”凱一邊活動著手指,一邊樂滋滋地與切西分享自己的喜悅,“我的工作是給客人倒茶、洗碗、端盤子。”
凱一遍一遍地把自己的感受與寄宿家庭的每一個人分享,包括5歲的孩子小喬。
與大家一起吃過晚飯,把禮物送給德里克后,凱回到自己的小屋,撥通了爸爸的手機。可爸爸正在出差途中。信號不好,于是說了幾句便匆匆掛斷。
放下電話后,四周忽然變得靜悄悄的。凱把電話卡在手中揉來揉去。就在那一刻,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恍惚中,他又把電話撥給了媽媽。不巧,媽媽剛好也不在。
這時候,屋內燈火溫柔,切西一家三代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凱又一次悄悄回到自己的小屋。
這時候,他的臉上充滿了迷惘和失落的表情。他靜靜坐在小床邊,雙手握攏,不知如何是好。幾分鐘后,他再次站起來,像是掉到水里的人想抓住一根稻草一樣重新走出小屋,試圖回到那個溫暖、明亮、充滿“家”的溫暖的客廳。
可是,當他走出屋子,走在黑黑的走廊里的時候,客廳里傳來歡笑的聲音,切西一家用英文談笑的聲音使他卻步了。
他再次回到自己的小屋,打開電腦,將內存的父母照片一一調了出來,一個人悄悄看著。電腦里面,爸爸媽媽微笑著站在中國南方一棵鮮花盛開的桃樹下,似乎正在等待兒子回家。
這時,凱突然“啪”地關掉了屋子里惟一的一盞燈,趴在桌上嗚嗚地哭了起來。
“他讓我想到一個詞‘Isolation(隔絕)’。在別人的文化里,融入常常是片面的。”陶理感慨。
化 蛹 為 蝶
16歲的江蘇女孩羅斯(Rose),面容清秀,身材高挑。在國內,她就是重點學校的高才生,父母都是銀行的高級職員。她似乎是幾個小留學生中最為積極、活潑、開朗的一個,但即便是她的留學之旅也并非一帆風順。
第一天踏入校園,羅斯就遇到了不小的“尷尬”。
那是一節經濟課。好容易找到教室的羅斯站在門口,輕聲問老師:“請問這是經濟課課堂嗎?”
老師看了看她手中的課表,隨手一指,說:“是啊,你坐吧。”
于是羅斯按照老師手指的方向坐了下來。她發現自己面對全班同學,背對老師寫字的白板。她竟然坐在了老師的位置上。但她不知如何是好,傻傻地坐到下課。“在中國,習慣了老師給你排座位,而在這里,要自己選課,自己找班級。”羅斯說,“一下子,我覺得自己不屬于這里,我要回到中國去……”
正在痛苦中掙扎的羅斯,不久后又因為和寄宿家庭的孩子,一個新西蘭本地中學生的一次聊天,受到不小的觸動。
“你喜歡什么?”那個男孩問。“每一科都不錯。”羅斯回答。
“不,我不是問你學科,我問你個人興趣。”
羅斯想了想,小時候她學過彈鋼琴,不過后來因為功課繁忙,已經放棄了。
“音樂”。她回答。“什么音樂,古典還是現代?”羅斯愣住了。她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你為什么已經是個中學生了,連自己喜歡什么都不知道?”
羅斯被問住了。以前在國內,每門課成績優秀是最大的目標。至于自己喜歡什么,將來要做什么,確實從沒想過。那似乎是上大學以后的事情。
那段時間,羅斯陷入了孤獨和失落之中,完全失掉了原來的自信和快樂。在寫給國內一個朋友的信中,她這樣描述自己的苦悶:“不要羨慕我在這里的輕松。雖然脫離了作業的苦海,但一個人躺著、坐著,卻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么……”
在老師的幫助下,羅斯開始重新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她重新安排了課程,選擇了經濟和時裝設計,這都是她真心喜歡的科目。
時裝設計課聽起來似乎只有裁剪縫補,其實并不輕松。在動手的同時,老師要求學生記錄每一步“思考”的過程。例如,為什么如此選料,為什么如此設計,等等。最后,動手的作品和“思考”的筆記一起上交,供老師評分。
羅斯的第一件作品,是一個自己設計的手工包。之后,她開始悄悄設計,準備送給寄宿家庭媽媽一條裙子,作為圣誕禮物。
幾個月下來,羅斯感到自己正在發生改變。羅斯一點點找到了“融入”的感覺。羅斯的異鄉校園生活也一點點豐富起來了。初來時希望盡快歸國的感覺漸漸淡去了。她結交了許多來自各國的好友。
9月份,羅斯生日那天,剛剛走出教室,羅斯就被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圍住了。羅斯接過他們遞過來的各種禮物:筆記本、相框、小玩具……她記得,去年的今日,還只有幾個中國學生替她過生日。她開心地笑著,連連發出驚喜的贊嘆聲。
這是幸福的一天。羅斯在異國他鄉的校園里,重新找到了自我。
(林 楓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