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眾多房地產大腕,大家能看到的是他們呼風喚雨的一面,是他們衣著光鮮的一面,是他們開名車住豪宅的一面。可是,對于他們背后的歷史,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呢?
梁希森——早年討飯
名片:山東希森集團董事長
史前檔案:包工頭出身,1999年入主北京玫瑰園,自此在地產界一炮走紅。
報載:梁希森幼年曾一度以討飯為生,早年做過鐵匠,并在面粉廠、裝修隊做過工人。1992年,他組建希森集團。1999年,梁希森以最大債權人的身份,用3.98億元拍得了陷入困境的北京最大別墅工程玫瑰園——拖垮鄧智仁利達行的項目。傳說他目不識丁,卻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功積累并運作好幾個億的資產。
風傳:其一,梁希森童年只上過一年小學,從小受夠了最刻骨銘心的磨難:曾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曾經浪跡四鄉,謀求生路;為住旅館填一張登記卡,他要求人幫忙;辦完事后需要簽字,他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其二,他有一個夢想:造起樓房,讓所有家鄉村民住進去。拆了老房子,節約出宅基地面積,用于養殖業,再把農民變成工人,都在這個養殖工廠上班,從而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著村民的生活。
出身影響:早年坎坷的經歷,讓他懷有一顆拯救鄉民的心。
點評:不管他的“烏托邦夢想”結果如何,他為群眾作出的努力值得尊敬。
王石——玉米販子
名片:萬科董事長
史前檔案:軍人出身,1984年下海辦企業,1988年企業更名萬科。
報載:原籍安徽,1951年生于廣西柳州。在新疆當了五年汽車兵,轉業后在蘭州做了一年的工人。由于其父在柳州鐵路局當領導,王石得以進入蘭州鐵道學院當了工農兵大學生,讀給排水專業。畢業后進入廣東省經貿委做經濟情報研究工作。1984年左右他下海創業,組建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1988年更名為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風傳:其一,王石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深圳發展。令人吃驚的是,王石的第一桶金是靠做飼料中介商,通過倒賣玉米得來的,這讓他賺了300萬元;其二,王石用倒賣玉米賺來的錢開辦了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經營從日本進口的電器、儀器產品,同時還搞服裝廠、手表廠、飲料廠、印刷廠、首飾廠等等。用王石的話來說,“就是除了黃賭毒、軍火不做之外,基本萬科都涉及到了。”
出身影響:軍人出身,為人果斷,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敢于下海,操盤萬科也多次表現出敢于決斷的氣魄。
點評:一個大老板,卻過著戲劇般的人生。
朱孟依——包工頭出身
名片:合生創展董事局主席
史前檔案:包工頭出身,1992年創辦合生創展集團,從此發跡。
報載:朱孟依是廣東豐順縣人,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前期,20歲出頭的他就已成為鎮上的一個包工頭。朱孟依看到鎮上很多人在開商鋪,就去找鎮政府,表示愿意幫助建設商業街,回報只要業主租金分成。把開發與經營捆綁在一起進行策劃,從這開始,朱孟依事實上已經成為原始的房地產開發商,這也讓他挖到了事業上的第一桶金。朱孟依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香港,并順利獲得香港永久居住證,1992年他與張榮芳、陸維璣夫婦一起在香港創辦了合生創展集團。
風傳:其一,朱孟依以低廉價格搶先在當時尚屬偏僻的廣州天河區購買到大批農田,令合生創展僅土地資產在此后幾年即以數倍乃至10倍以上的增長。但也有傳聞說,這得益于朱孟依預先獲知廣州新城未來發展的方向;其二,朱孟依做事極其低調,生活也不張揚,幾乎不接受記者采訪,在網絡上能搜索到他的惟一照片,還是因為合生創展在香港上市必須要提供的那張董事局主席照片。
出身影響:早年做包工頭時,雖然很年輕,但已經具備商業房地產的操盤意識,所以后來成大業只能說是順理成章。
點評:也許哪天朱老板與我們在路上擦肩而過,我們卻懵然不知。
謝強——報人出身
名片:天津富力董事長
史前檔案:報人出身,1995年底進入商界,被稱為地產界“儒商”。
報載:謝強,1957年生于西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出版多部專著,其中散文集《大路朝天》獲全國首屆“冰心散文獎”。謝強在下海南的日子里,曾參與創辦了《證券時報》等數份報刊,全面主持過《海南日報》海外版和《海外時報》的工作,甚至曾擔任了兩年海南省常務副省長的秘書。
風傳:其一,年輕時代的謝強立志成為一個知名作家或編輯;其二,1995年底,謝強的父親生病住院,而他身上僅有5000塊錢。謝強在后來描述了面對臥在病床上的父親的心態:“我反復問自己,寫小說你超不過賈平凹,當記者你趕不上范長江,不賺錢以后怎么辦呢?一咬牙一跺腳,我下海了!”
出身影響:為人處世,操盤手法,都帶有深深的文人“烙印”。
點評:從商,對得起老板;做文,對得起自己。
(白 浩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