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新加坡一個普通的夜晚。豪華的大廳里,一些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正舉行酒會,女人們身著華麗的晚禮服,各種首飾在吊燈下光鮮奪目,男人們則穿著考究的西裝,袖口雪白,頭發一絲不茍,舉止優雅。人們伴著音樂翩翩起舞,侍者端著美酒穿梭其中……忽然,窗外轟隆一聲巨響,緊接著一位軍官走了進來——日軍占領了新加坡,戰爭開始了。
混亂之中,女人和孩子登上回家的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上,他們遭到了日本飛機的轟炸,船沉了。一群幸存的女人精疲力竭地登上岸,卻落入日軍的魔掌。高官太太、哲學博士、令人尊敬的修女……轉眼間擁有了同一種身份:戰俘。
戰俘營在一座孤島上,四周圍著鐵絲網,里面的女人個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她們每天餓著肚子,像奴隸一樣生活,稍不留意就會招來一頓毒打。為了爬到鐵絲網外拿自己的物品換點藥,一位亞裔姑娘被日軍發現后活活燒死。絕望像毒蛇一樣啃噬著每個人的心,許多人在絕望中死去了,許多人沉浸在絕望的情緒中不能自拔。
對于她們來說,苦難和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已經改變了一切。
這時,曾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拉過小提琴的愛德麗亞對大家說,要組織一個合聲“管弦”樂隊,開始大家并不贊成,說她這樣做會使日本人反感,招來災禍。但愛德麗亞決心把這件事做成,她耐心地發動大家,還把樂譜寫在揀來的廢紙上。那天她們涂口紅,穿戴整齊地擺好隊形,正準備首場演唱,一群日軍端著槍沖了過來。幾乎就在日軍刺刀逼近的同時,“樂隊”在愛德麗亞從容的指揮下唱出了第一個音符,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天籟般地在戰俘營響了起來。那是久違的和平之聲,沒有歌詞,沒有樂器,女人們用喉嚨替代了管弦,混聲合唱竟比交響樂更震撼人心,女俘們哭了,日軍官兵也在不知不覺中放下了槍……
優美的旋律重新燃起女俘們生的渴望,幾經輾轉之后,她們終于挨到了勝利的那一天!
海嘯、禽流感、戰爭……在災難面前,人是那樣的無助,那樣的弱小,可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都會有那么一種人,憑著自己堅定的信念、超人的勇氣和力量,帶領眾人創造出奇跡,像愛德麗亞。
(周桂香摘自《八小時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