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易憲容最喜歡做的事,是他一生中大多數時間在做的事,家人曾經問他:“你天天看書,不覺得累嗎?”他反問,“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覺得累嗎?
在眾多采訪對象中,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易憲容博士有三“最”:口音最重,最愛笑,最愛讀書。坐在他的辦公室里,看著滿臉笑容的他,聽著他用濃重的江西口音講述讀書經歷,分享著他的讀書心情,真的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易憲容與書的緣分開始于12歲。那一年全家被下放到農村,家里一貧如洗,唯一有的就是毛澤東的著作與像章。沒怎么上過學的他,卻有一個基本的信念:多學習對人是有幫助的。因此,每天干活回家,吃完飯后,易憲容總是會拿起手邊僅有的《毛澤東選集》認真的讀。就是這本書,被他翻來翻去不知讀了多少遍,也正是因為熟讀了這本書,后來他順利通過了高考政治課的考試。
讀書讀成“管理員”
到了大學,有了更好的讀書環境,易憲容這只“書蟲”全身心的投入到書中,如饑似渴的吸取各個領域的知識。
七年的校園生活,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呆在圖書館里,捧著一本書從白天讀到晚上。當時,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教師閱展室有一個位子,易憲容基本上每天都坐在那里。由于天天都在,后來圖書館的管理員有事,他就“榮升”為管理員了。
靜下心來讀書的樂趣,易憲容很是享受。他還記得上學后的第一個暑假,大多數同學都回家了。他卻看上了當時一套內部出版的關于斯大林時代的翻譯作品。易憲榮先是借了一本,被它吸引,一發不可收拾,以后每次借5本,居然把相關的幾十本書在一個假期全部讀完。讀完這些書之后,他感覺收獲良多。
易憲容也很喜歡買書。那時,凡是文史哲社會科學方面的書,他幾乎無所不買。“淘書”的過程,則成了他最難忘的經歷。
每個星期六,是他買書的固定時間,中午下課來不及吃飯,就在早上買好一個饅頭和一瓶酸奶,下課以后直奔公共汽車站。前兩站是到舊書店里“淘寶”,當時舊書店有很多好書,而且也便宜一些,常常會在舊書攤找到自己喜歡的書,那種興奮的感覺令他現在想起來還會激動不已;接著,再到福州路與南京路新華書店找他喜歡的新書。這樣,易憲容每個星期六都能背一大包書回來。《美學歷程》、《萬有文庫》,好多書他還買了不同的版本。這樣的過程一直持續到他研究生畢業離開上海,整整7年。
畢業后來到北京,易憲容托運過來的書就有30多箱。等到他搬家的時候,書的數量已經達到了60多箱,甚至可以論卡車來計算。
現任回憶起來,當時的場面那叫一個壯觀,一大卡車滿滿的,全是書。
好書要讀破
搞研究時,易憲容曾經到香港大學工作了三年,如果說大學是他讀書生涯的黃金時代,那幾年就是他讀書的白銀時代。他最喜歡香港大學的圖書館,只要想看的書,在里面都找得到。而舒適、便利的閱讀環境也讓他特別享受。那時候,當他坐在學校圖書館的地毯上,一本書接一本書的翻下去時,其悠然與愜意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在國外做研究的那段時間,也是他進行英語閱讀的時期。英語基礎不太好的易憲容從大學到現在提高了很多,剛上大學的時候,只認識ABCD的他現在已經可以拿起一本英文書流暢的閱讀,只是聽、說方面還不太行——在加拿大找不到停車的地方,他還是要指手畫腳的跟警察說上半天。
看的書多,易憲容漸漸找到了讀書的方法:有主有次。有的書簡單翻一翻,有的書甚至讀到一半就不看了,但有的書他卻讀了十幾遍,最基礎、最經典的書他會反反復復的讀,剛畢業的時候,一本只有一二百頁的《生產的制度結構》他讀了不下十遍。而《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這本經典著作,至今對他仍有深刻的影響。書中的那句話——“我們的學術、我們的研究、我們的思考、我們的讀書,無外乎就是如何把知識轉化為智慧、把理論轉化為方法、把觀念轉化德性。”易憲容將之奉為生活動力的來源。
易憲容一直認為,買書的成本遠遠比看書得到的收益小得多,一百塊錢的書,如果認真的去讀、去理解,就會把一些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架構里,領會其中無價的精神,自己得到咸倍的提高,是非常值得的。
他家里的書總是更新的很快,每過一個月,他就會把家里書架上的書清空,好的書留起來,不好的就扔到一邊。所以這就常常會有買重的情況。前幾天,他就看到書架上有的書已經買了三四回。他笑笑說,有的時候覺得書好,看見一次就會買一本,現在工作忙,很多書買回來還來不及看,就買了第二本,第三本,回頭一想,買了就買了吧,還可以送給別人。畢竟知識就是力量嘛!
簡單的生活
對于文學類的書,易憲容接觸的不多。但是他喜歡王安憶的文字,字里行間,他既能感受作者文筆的厚重也能讀到人性的真實,而一些作品只重視情節和故事,他就不欣賞。雖說文學作品源于生活,但是我們自己生活中體會到的東西比文學作品要深刻得多,生活是自己的,還要靠自己在生活中理解它,自己體會到的才最深刻。
易憲容曾一度喜歡金庸的作品。不僅喜歡書的情節,更向往那種理想的生活狀態。在他看來,每一個人都會有理想、有追求,可在現實中或許相去甚遠,這時找一些好的小說看看,是對心理的一個調節,畢竟每個人都希望生活過的好一點,愛情更幸福一點。
易憲容的理想很簡單,每天做喜歡的研究,看喜歡的書.簡簡單單的生活。他的理想,已經在心里生根發芽了。沒有什么人際交往,也從來不知道什么叫做送禮求人,更不懂得應酬。前幾天兒子考大學,讓他去找人,他說,這個我不會,你考到哪兒都行,自己努力吧。奉行“吃飯就免了,事情我會做好”的準則,面對別人請客一概說不。在他看來,生活,就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對其他人沒有妨礙,這就行了。
簡單的易憲容,一直過著開心平靜的生活。沒有煩心事,每天都高高興興的,沒什么能影響他的平靜心情。甚至面對媒體和學術界的爭論和批評,他也總能保持著平穩的心態,“他們罵就罵好了。”但是看到批評的言論,他總要分析一件事,就是他們為什么批評,原因在哪里?在不斷的分析和思考中,他也得到了一些新的想法,自身的觀點也實現了自我超越。他的觀點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對于那種對他進行人身攻擊的人,易憲容就不放在心上了,反倒認為是一種肯定,因為這是攻擊到敵人要害的一種表現。
讀書,是易憲容最喜歡做的事,是他一生中大多數時間在做的事。家人曾經問他;“你天天看書,不覺得累嗎?”他反問,“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覺得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