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這種“自娛自樂”的政策出臺方式,卻大大刺激了意欲走上紅地毯的中國企業和VC(創投資本)們的神經
曾以“一元年薪”任職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的粱定邦近日語出驚人,他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中國的證券市場監管最大的問題是人才缺乏,而在整個財經領域,中國也很缺少具有專業技術的財經官員。由于很難讓市場上有經驗的人才進入領導層,以后,人才的編制和用人制度都會受到沖擊。
中國證券市場的人才任用問題由來已久,從長袖善舞的“海歸”到韜光養晦的“土鱉”,都成為股民對市場不滿時發泄的對象。事實上,從2000年國有股減持風波開始,中國股民就開始懷疑中國財經官員的專業性。
五年前.為了解決中國資本市場特有的股權分置問題.中國提出按照凈資產減持或10~5倍市盈率的方式減持國有股。股民對此政策熱情高漲,連股票的增發、配股都成了搶手貨。行情未持續多久,財政部卻提出以市價減持國有股。隨即,股市大跌,增發配股搞不下去,新股也發不了。中國股市自此進入綿綿熊市.股指從2200多點跌到998點.上市公司的業績飛流直下。
跌到這份上了.國家為重振股市,去年提出了對價支付的措施。可是國資委斷然認為上市公司對股民10送3的對價高了,結果本來對對價支付過少就有意見的基金借機砸盤,膽戰心驚的股改行情遭遇寒冬。
并非只有證券市場的一些政策失誤讓投資者付出了真金白銀,其他領域的財經官員在制定新政策時也有此類現象。以外管局來說,2005年出臺的11號文,終止了中國企業實現紅籌的夢想,令風險投資驚出一身冷汗。如今.在這一政策遭遇重重非議后,終于有了它的“中國式結局”。然而,外管局這種“自娛自樂”的政策出臺方式,卻大大刺激了意欲走上紅地毯的中國企業和VC(創投資本)們的神經,并且讓他們懷疑政策制定者高高在上的真實意圖。
再回到粱定邦所言,“由于很難讓市場上有經驗的人才進入領導層,將會沖擊人才的編制和用人制度”,這確實是政府任用財經人才的一個瓶頸。然而,究竟什么樣的財經人才是專業的、有經驗的呢?我們評定的標準是什么?如果連誰是專業的財經人才都不能區分,又何談讓其進入領導層呢?
去年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爆出“中國內地真正意義的經濟學家不出5位”的言論,雖然值得商榷,卻昭顯出中國經濟學界專業財經人才的匱乏。而面對這一指摘,國內經濟學家們少有反駁的聲音,就像是2004年的國企改革大討論前,經濟學界的集體沉默一樣。此后,根據網上調查,大眾心中“有良心”的經濟學家只有吳敬璉和郎咸平兩位而已。
事實上,我們對于政府人員任用的改革也一直在探索。2002年開始試行的政府雇員制企圖打破政府人員能進不能出、“鐵飯碗“、終身制和不能合理流動等鐵幕,似乎為專業人才進入政府機構開啟了一道門縫。然而,上個月”天價“政府雇員.無錫市對日招商首席代表顏兵的黯然離場,則說明政府雇員無法承載公眾期待。而顏兵曾獲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國際經濟法碩士學位,并且在日本及國內多家企業任職,其專業性和從業經驗是無可挑剔的。
無獨有偶,近期美國財長斯諾最近的煩心事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美國共和黨認為.斯諾同其前任奧尼爾一樣,來自工業界,對金融業不甚了解。缺少洞察力和前瞻性,任內并無太多建樹。而且正是在斯諾入主財政部的幾年中,美國財政狀況急劇惡化.財赤不斷擴大,國債不斷積累。因此,他們施壓總統布什另用人選替代財長斯諾,表示美國財長應當從金融界中挑選。目前,由共和黨人士提名的財長候選人有美林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斯坦利·奧尼爾,以及高盛的首席執行官亨利·鮑爾森,此二人都是馳騁在華爾街幾十年的人物。
財經官員把握著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大權,我們姑且不論中國的財經官員專業能打幾分,要緊的還是逐步形成良好的任用和監督體系,盡量減少試錯成
中國新時代 200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