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魯特:阿拉伯的一個“花花世界”
飛機降落在貝魯特的一剎那,我絲毫無法把來之前所聽到的“危險之都”和眼前這片平靜的土地聯系在一起。出了海關,看到等候已久的導游阿里,從他爽朗的笑容中,我看到的是黎巴嫩人的樂觀,心情開始放松。根據我在國內已經設計好的線路,我準備自駕車尋訪黎巴嫩、敘利亞和約旦的“石頭城”。
放下行裝,走出酒店,但見華燈初上,漫步在貝魯特的黃昏中,體味著這個城市的韻味。9點鐘后,這里的夜生活剛剛拉開序幕。在阿里的陪同下,我們來到市中心。據阿里介紹,黎巴嫩高度發達的通俗文化極富特色。當地音樂家在阿拉伯世界是幾乎占據半壁江山,其中女歌唱家費魯絲在阿拉伯世界是家喻戶曉。阿拉伯青年一代所追捧的那些美貌、嫵媚、火辣的歌星、舞星及影視明星,大多來自黎巴嫩。
黎巴嫩以“盛產”美女聞名遐邇,來自黎巴嫩的美女曾多次當選為世界小姐。在貝魯特的街頭漫步,到處可見明眸皓齒、婀娜窈窕的美女打扮得既入時又開放。貝魯特還擁有阿拉伯世界較為少見的眾多的夜總會、酒館、賭場、跑馬場,這些主要集中在東部基督徒聚集區的游樂場所,為貝魯特帶來了繁華與喧囂,與城市西部穆斯林聚集區傳統、保守而寧靜的氛圍形成巨大的反差。
神廟探秘
次日清晨,我和阿里出發前往巴爾貝克神廟,出發時天空微微飄起了小雨,但很快又雨過天晴,2個小時后,我們來到了巴爾貝克神廟,將車停在山腳下,沿石階而上,立刻看到了神廟古跡的大門,雖然石塊有些斑駁,但整體保存得非常好。
巴爾貝克神廟雖被稱作羅馬神廟遺址,但它實際上是腓尼基文明與羅馬文明相融合的產物。歷經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而殘敗不堪,但殘存的宏偉規模仍使人驚嘆不已。據稱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宏偉的古羅馬建筑群,全世界包括羅馬,迄今已找不到比它更完整的神廟遺址。
神廟由祭禮大廳、朱庇特廟、酒神巴卡斯廟、美神維納斯廟組成,全部用巨石壘成,氣勢極為巍峨。廟外有巨石筑的高墻環繞,廟內的庭院和大殿坐落在巨石砌成的高達數十米的臺基上,巨石長19-20米,寬4.5米,厚3.6米,其中有的重達2000噸。
我們從祭禮大廳穿過入口,迎面有幾塊富有腓尼基特色的巨石浮雕,經過一個六邊形的前院,來到祭禮大廳。廳長104.5米,寬103米。廳內有兩個祭壇,古代曾用美貌少女活祭。由于大廳開闊,公元四世紀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曾在此建了一座長方形基督教教堂,但后墻現在已毀。廳中原有128根大花崗石石柱組成的石廊已梁摧柱折,散落遍地。
漫步在朱庇特廟大廳西端,有石階通向朱庇特廟。此廟約建于公元一世紀羅馬尼祿皇帝時代,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四面以高大的石柱組成了氣勢雄偉的柱廊。如今這座神廟已瀕全毀,巨柱只剩下6根,排成一行。它們以其雄偉高峻被視為黎巴嫩的驕傲,人們常把這6根大石柱和雪松并稱為黎巴嫩的象征。
朱庇特神廟之左是酒神巴卡斯廟。這也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約建于公元100年。正面聳立8根石柱,側翼各15根,石柱高15米,直徑2米,柱上刻滿包括各種蔬菜水果的精致圖案。石柱鑲接成長廊,拱頂有巨石浮雕,刻有28個神像。神廟中有巴卡斯像,旁有大酒窖,四周墻上刻有葡萄和酒壺組成的圖案。現在廟頂雖已坍損,但四壁及石柱尚存。
走進敘利亞帕爾米拉古城
從巴爾貝克一路開車過來,通過黎巴嫩邊境,再入敘利亞邊境,立刻就有當地人跑過來問我們是否需要兌換當地的敘利亞磅。從邊境線,我們沿著公路的指示,朝下一個目的地帕爾米拉開去。
夕陽西下,橙色的光線打在兩邊的土地和沙漠中,泛起耀眼的金色光芒,阿里告訴我,向往已久的帕爾米拉就要到了。果然,一會工夫兒,巨大的石頭回廊、雕像就陸續出現在眼前。
全長1600米的柱廊雖然已經殘缺不全,但從中仍然可以看出當年帕爾米拉城的宏偉氣勢 。
漫步在回廊的遺跡中,我聽阿里給我講述紀伯倫著作《淚與笑》中的片段:“我來到了帕爾米拉廢墟。長途跋涉使我早已筋疲力盡,于是我躺倒在草地上,曲肱而枕。周圍是一些巨大的石樁,歲月把它們連根拔起,又讓它們臥倒在地,好似一場廢戰之后,沙場上留下的幾具尸體……”
“這是一片讓人喟嘆萬千的廢墟?!卑⒗锔嬖V我,“紀伯倫懷念的女王就在這座城市中寫下了她光輝的一生,這是一座富有的城市,也是血與淚的城市。”
“帕爾米拉”,取自希臘語“椰棗”,曾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繁榮、最有文化底蘊的一座綠洲城市。2000年前,作為中國長安和羅馬之間的貿易中轉站,它居于東西商路通道上,這個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帕爾米拉持續了400年之久的繁華。
公元三世紀中葉是帕爾米拉最輝煌的時期,也是絲綢之路歷史上最美麗的女王——扎努比亞大權在握的時期。公元260年,波斯王出兵打敗了古羅馬軍隊。帕爾米拉的統治者烏辛納趁機從羅馬的統治下獨立出來,自封為王,并斥巨資在帕爾米拉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宮殿。但好景不長,不久烏辛納遭人暗殺。美麗的扎努比亞王后繼承丈夫遺志,她強忍喪夫之痛,發憤圖強,成為帕爾米拉的女王。扎努比亞聰明能干,是一位巾幗女杰。她在羅馬帝國內外交困之際,趁機控制了整個敘利亞,并把勢力擴張到小亞細亞和尼羅河流域。
可是,僅僅過了13年,帕爾米拉就遭到了羅馬的鎮壓。富麗堂皇的城市,隨即化為沙漠上的一片廢墟。公元272年,羅馬皇帝烏爾揚親自率軍討伐扎努比亞。帕爾米拉城被羅馬人攻陷,扎努比亞被俘,最終屈辱地死在監獄里。羅馬人洗劫了帕爾米拉之后,一把火燒掉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城市。一座美麗的城市就此化為灰燼,只有那些屹立不倒的殘骸,還在向人們證明:她很堅強。
長長的廊柱,高大的拱門和門廊式街道,為帕爾米拉城增色不少。龐大的地下墓室當時可容納200多人,必須走過分成幾段的階梯方可進入。這座地下墓室已在大馬士革博物館內重建。古代墓室內擺設的死者半身塑像目前陳列在世界幾個博物館內。在離古城不遠的塔德木爾博物館里,陳列著帕爾米拉時期的文物:有古羅馬和古希臘神像、鑿花拱門頂石和歷代碑碣;有木乃伊棺柩和金銀首飾等。這里還有古帕爾米拉人的生活復原模型,其中有游牧民的帳篷、土著人紡織駝毛的情景和茅屋、生活用具等。
熊彼特大馬士革:“天國里的城市”
清晨,吃過當地人家烘烤的新鮮面包,我們又上路了。一路暢通無阻,一小時后汽車開進大馬士革時正好是正午,品嘗了當地的美食后,我們就開始了新的探古之旅。
大馬士革(Damascus),古代有“天國里的城市”的稱譽。位于敘利亞西南巴拉達河右岸。市區建在克辛山山坡上,約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阿里告訴我,大馬士革雖歷盡滄桑,幾經興衰,今天卻仍無愧于“古跡之城”的稱號。古城旁邊石砌的凱桑門,重建于13、14世紀。傳說耶穌基督的使徒圣保羅就是通過此門進入大馬士革的。后來,當被圣保羅被基督教的敵人追逐時,他被教友放在籃子里,從大馬士革的城堡上滑落在凱桑門,從而逃出大馬士革。后遂在這里興建了圣保羅教堂,以茲紀念。
走走停停,在阿里的指引下,我來到了市內著名的大街——直街,顧名思義,此街橫貫東西,在古羅馬統治時期即為全城的主要街道。市中心是烈士廣場,附近樹立著民族英雄阿茲姆將軍的銅像。在新市區,有現代化的政府大樓、體育城、大學城、博物院、使館區、醫院、銀行、電影院和劇場。這里的清真寺是一景,全市有250座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公元705年、坐落在舊城中央的倭馬亞清真寺,其建筑富麗堂皇,是伊斯蘭世界著名的古清真寺之一。要進入清真寺,外國女性必須從當地導游那里租借斗蓬,穿在身上,遮住頭發,才可以進入清真寺參觀。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大馬士革的傳統市場,一條條錯綜復雜的小巷,兩邊都是賣手工藝品、日用品、香料、小吃的小店鋪,另人目不暇接。大概是很少看到亞洲人的原因,人們都好奇地回頭看我們,還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這是我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曾體驗過的熱情和開朗。
石頭城:約旦的佩特拉
清晨,收拾好行裝,我們按照原訂計劃前往最后一站“石頭城”——佩特拉。雖然出發之前,已經看過無數關于佩特拉的報道,但是心里仍然充滿著無限期待。
5個小時的顛簸,絲毫不影響我的熱情,在山路上盤旋,我遠遠地就看到了在云霧中的佩特拉,若隱若現。阿里說往返石頭城需4小時,不過在入口處和通往石頭城的路上,有當地人牽著馬、驢和駱駝,游客隨時可租,全程花費1到5美元。
為了體驗石頭城,我和阿里決定徒步進入。兩邊的石頭在陽光下呈現出耀眼的紅色,峰回路轉,公元1812年,一位瑞士探險家跋涉在約旦西南部高原上,沿著一條鋪滿了卵石的干涸河谷前進,忽見峭壁陡起,僅剩一條兩米多寬的裂縫容人通行。仰觀蒼穹,只見一線藍天,兩壁如刀削斧砍,垂直高度近百米,走到盡頭豁然開朗,一座壯麗的巖石城出現在面前。于是,佩特拉名揚天下。這個故事我已經聽了無數遍,可是每一次聽到,我都感謝那位探險家發現了這里。
佩特拉可以說是中東的一大奇觀。這座方圓20公里的古城,寺院、宮殿和住宅等建筑物都是在巖石上開鑿出來的,蔚為壯觀。依山鑿成的露天羅馬大劇場、法院、石窟,令人嘆為觀止。由于整座城池雕鑿在朱紅或赭石色的巖石上,在朝陽和晚霞的照映下,閃爍著玫瑰紅的光澤,因此它又被稱為“玫瑰紅石城”。實際上,這里的巖石不只呈紅色,還有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這樣的一座五彩斑斕的石頭之城,怎能不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深感震撼呢?
中國新時代 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