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曾祺寫到,“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有打不上水來的井眼、磨圓了棱角的石頭棋盤,供人憑吊。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
數百年的時光銘刻在四合院的磚石瓦礫上,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財富。
從喧囂的房地產行業退出來,于超進入了一家專門經營四合院的開發公司。每天與這些古建筑打交道,朋友們都說,于超整個人都變得沉穩、平和了。
于超的公司在南鑼鼓巷有一批四合院,從350平方米到1500平方米不等,總價在1000多萬到4000多萬元之間。他的工作,就是買下那些可供流通的四合院,修葺翻新,然后再賣出去。
于超的客戶中,有不少世界500強企業的中國高管。其中一位,熱衷于晨跑和騎自行車。每天早上,鑼鼓巷的居民們就會看見這位美國老人在街巷中慢跑,身后跟著他的兩條愛犬,一邊跑步,一邊還會和過往的鄰居們打聲招呼。
按照于超的理解,這些老外喜歡四合院,是出于對中國國粹的喜愛;而另一些中國富豪購買四合院,更多則是一種傳統居住觀和價值觀的延續。在這些人看來,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只有這種傳統意味上具有極強標屬感的宅子才能匹配;在皇城根這樣的深宅里把玩古董,正是一種流行的低調奢華做派。當他們這么做的時候,他們找到了自己在文化上的根。
看著一磚一木、一梁一柱,在工匠的手中逐漸恢復古樸的模樣,于超的心境一下子變得很平和,并油然而生出一種成就感,那些四合院也仿佛重新煥發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