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張寶全的人都說他是一個藝術與商業的結合體,是一個將藝術家的靈感與商人的智慧完美結合起來的成功商人,他是一個不懈追求藝術的狂熱者。而他說自己不過是一個對生存價值不斷思索、執著的前行者。

天生的藝術家
張寶全在文化藝術領域是相當有知名度的風云人物,作為中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民營美術館館長,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廣和發展可謂不遺余力,策劃主持的一系列現代藝術展覽,如“彩墨江山”、“流行書風”大展等等,無不在社會上和業界引起極大的反響,對中國藝術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張寶全骨子里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家,從小他便結下了藝術情結,他的書畫自成體系,他的文學作品也集結成冊,很多時候他只有在那諾大的畫室里才能尋求到心靈的寧靜與快樂,對于藝術事業的追求甚至超過了對于商業的熱愛。
張寶全投資4000萬元創辦了今日美術館,據說被認為是“第一個按照國際美術館標準和規范運作的民間美術館”,也是中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民營美術館。當然,在張寶全的規劃中,這只是最初的一步,今后,出版、收藏、畫廊簽約合作、數字美術館等更為廣大的文化產業都將是他的未來理想,直至建立一個全面的信息文化產業平臺。
作為記者、導演出身的張寶全,還喜歡“玩弄”文字,他出版有報告文學集《強兵強將》、中篇小說集《啊,哈雷》、《火祭》、影視劇《第一百首歌》。而他的書法造詣在地產圈內也廣為業界人士知曉。
看張寶全運筆流暢而自然,絲毫沒有傳統書法的束縛,章法勻整而隨意,自成一家、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別人都是右上起筆,左下收筆,落款在左上或左下,而張寶全是在中間落款,獨特的人有獨特的行為。
地產界另一位書法家,香江國際副總裁潘明朗對張寶全的書法的評價是:才子加靈性的書法,沒有太多的技術味和書匠味,不是很傳統,但很靈動,有新文人味。書卷氣與裝飾感的融合,時尚、好看、得體。
問到張寶全“什么是藝術?”在他的眼里,“藝術就是人對生存價值的不斷思索”, “藝術是更宏觀的生活方式,哲學家需要學會思考當下生存的意義,房地產商其實也是這樣,你一定要思考房屋在七十年以后的發展,那時人們是一種什么樣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這一定是一個哲學問題,因此真正好的地產商首先應該是一個哲學家。”張寶全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對“人們未來的生存狀態”有著逐步清楚的認知。
在張寶全的書房里,書架上的書多是關于詩詞歌賦、哲學文史方面的,一張大桌子上擺滿了文房四寶,完全是個文人的書房,根本想象不出它的主人是一位地產大腕。
優秀的商人
張寶全是天生的藝術家,也是一名優秀的建筑師和成功的地產商,他把藝術融入建筑,認為建筑是文化、自然與人的互動體驗。
在商人與藝術家之間,張寶全很明白這其中的關聯:“藝術家和商人的相同之處在于靈感,任何一個好的商人和藝術家如果沒有靈感不可能成功,靈感是創造性的源泉,尤其在中國這個高速發展的市場中沒有靈感就不可能發現市場、引領市場;不同之處在于藝術家會把創造性看作是生命的全部,很多美妙的烏托邦都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而商業是充滿風險的事情,幾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在創造性的前提下具備著強烈的風險意識。”
在張寶全眼里,沒有風險意識的商人不是商人,商人的本質就是規避風險;沒有靈感的商人也不是好商人,好的商人必須把創造性和商人的風險意識完美地結合起來。
“地產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種經濟形態或產業形態,而是一種文化形態,我們真正的價值是把今天的文化功能需求和未來的文化趨勢結合起來,用建筑的形式表達出來,而這種表達一百年、二百年都不會發生多大的變化,因為它有著靈魂,有著生命和自身個性的魅力”,張寶全說自己一直在尋找這種結合點的路上,“在工業文明時代,我們毀掉了自然,毀掉了人文,而后現代就是用人類的文明去重塑自然和人文”。
人們買房其實是在買一種生活方式,但人們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因此地產商人必須去發現這種需要,并將這種需要變成現實。張寶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家,在對這種需要的尋找過程中,他非常得心應手,“我能夠提前感知人們需要什么,也有能力把這種需要變成現實。
“建筑是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的一個容器,文化地產商的價值就是尋找人們對于建筑中最想要的東西,讓人們回復‘自然自在’的生存狀態。” 今天的房地產產品已經從簡單的滿足居住的功能轉變為滿足人們對未來理想生活狀態的需要,房地產商最大的價值就是尋找人們體驗的價值,而體驗什么,其實就是一種獨特的感覺經歷。
張寶全說文化產業是他最大的追求,也許走在前面的羊可能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