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3日,以色列和黎巴嫩同意停火的消息傳來后,遠嫁黎巴嫩的中國媳婦趙穎長長地出了一口氣……黎以沖突爆發后,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館多次打電話問她是否愿意回國,而且可以帶上丈夫與孩子。但是,趙穎都婉言謝絕了,因為戰爭需要她的身為醫生的丈夫留下,而她則深愛著丈夫和兒子。
為家庭謝絕撤僑選擇留下
今年33歲的趙穎在黎巴嫩的華人圈里是名人。2004年香港亞洲電視臺《尋找他鄉的故事》攝制組赴黎采訪“嫁到黎巴嫩的中國女人”,趙穎就是接受采訪的6位中國太太中的一位。2006年年初,中國維和部隊官兵到達黎巴嫩后,趙穎還曾熱情地幫助他們尋找阿語翻譯,推薦了一個在中國讀過兩年書的黎巴嫩姑娘。
“7月19日凌晨1點,我的手機響了,這是以色列攻打黎巴嫩以來第六次接到大使館的電話了,問我是否要隨希臘的客船離開。每次有中國團隊撤離的時候,大使館總會給我打電話,問這次我要不要走。盡管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走,但他們從沒有放棄過。而且我被告知我的黎巴嫩籍先生和孩子都可以一同撤離。這讓我感到莫大的安慰,感到這個撤離方案的人性關懷!”趙穎婉言謝絕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的好意是因為她的丈夫是名醫生,戰爭需要身為醫生的丈夫留下,而她則深愛著丈夫和兒子。
“中國有句俗話叫‘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我不能因為這里有一點戰火就拔腿就跑,這不是我的性格!”趙穎說自己不離開黎巴嫩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她居住的地方在黎巴嫩東北部,這一帶相對安全,除了公司開始放假、超市有點缺貨之外,幾乎感覺不到戰火的絲毫威脅。
趙穎的丈夫愛德夢是一家中醫治療中心的主治醫師,雖然病人比往常少了一半,但他依舊堅守在治療中心。“在缺少藥物的情況下,針灸治療還是很重要的。”愛德夢還總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愛德夢在家鄉有固定的病人,因此他必須每周回一次北方的家鄉,到周一再趕回貝魯特工作。雖然兩頭跑很累,但愛德夢總覺得,自己是醫生,幾十個病人預約了,即使最后只有一個病人來,也該留在診所里。丈夫這樣做,趙穎雖然有些擔心,但同時也感到很自豪:人生總會有些事很難做出選擇。是為了保全自己放棄病人,還是為了病人放棄自身安全?趙穎支持丈夫選擇了后者。
趙穎遠在北京的媽媽十分擔心女兒的安全,希望每天都能聽到女兒的聲音,但因為電話信號不好,媽媽常打不通趙穎的電話。有一次,媽媽一個上午連撥了8遍國際長途都沒有聯系上趙穎,老人家非常著急,當終于聯系到趙穎后,媽媽立刻勸她趕快回北京。從那以后,為了不讓媽媽擔心,趙穎每天都上網,讓朋友通知媽媽,自己一切安好。
上帝安排了奇妙而浪漫的邂逅
說起與丈夫愛德夢·易卜拉欣的相識,趙穎至今仍感嘆那是上帝安排的一次奇妙而浪漫的邂逅。
3d23572adaf711b6971d3bc3afd384c48e20112b070fcb50e7bb9b40abcdbfb7 趙穎出生于湖北省襄樊市。1990年,她考入北京的一所學校,畢業后在北京過著悠閑的白領生活。每天下班后,趙穎都去東三環一家高級女子健身俱樂部健身,練瑜伽,跳拉丁舞、恰恰,蒸桑拿,做美容,生活簡單而有規律。
趙穎打小是由姥姥帶大的,因此她和姥姥的感情特別深。有一年春節她回家過年,得知姥姥住院了,趕緊到醫院探望姥姥。待假期結束回到北京后,媽媽告訴她:“姥姥得的可能是癌癥。”
這個消息對趙穎來說是莫大的打擊,她邊哭邊在租住的小屋里上網,反復查找有關癌癥的治療方法,就這樣過了一天一夜。這時她的好友打電話來,約她一起去酒吧散心,以前從不去酒吧的趙穎決定去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
趙穎和朋友去了工體旁邊的一個酒吧。那天酒吧的氣氛很熱烈,大家都在盡情地跳舞,趙穎的女友也加入了狂歡的隊伍,趙穎則自己在一旁喝酒。凌晨3點多,趙穎的女友還沒有要走的意思,她只好一個人先離開了。
街上沒有一個行人,呼吸著冬夜清冽的空氣,趙穎覺得心情舒暢了一些。這時,她身后忽然傳來一個男人的聲音:“還這么早,你就要走了嗎?”趙穎回過頭,看見一個外國男人站在酒吧門口,銀色的月光灑在他的臉上,使他看上去那么清秀和純凈。接著,那個人又說:“不要走,我們一起再待一會兒吧。”
仿佛有一種上天注定的默契,趙穎和他一起去了另一個酒吧。兩人像已經認識了多年一樣,有說不完的話。在談話中,趙穎得知這個男人叫愛德夢·易卜拉欣,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系94屆,當時,愛德夢是一家公司的市場部經理。
淡淡的熏香、醉人的雞尾酒、精致的蛋糕……倆人就這樣天南地北地聊著,直到酒吧里只剩下他們兩個人。
認識5天后,趙穎便決定和愛德夢結婚。“我知道我會嫁給一個外國人,因為我有很強的第六感,但是我沒有想到會嫁給黎巴嫩人。當先生告訴我他是黎巴嫩人的時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出一張世界地圖,看看黎巴嫩在哪里。我一個一個地找,到最后發現它在地中海海邊,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我說:‘好吧!’無論如何,這個國家在地中海的海邊,一定會很美,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樣。”
戰火闖入中國媳婦的生活
2001年,趙穎決定追隨丈夫定居貝魯特。家人很舍不得她,因為他們知道黎巴嫩是個戰亂不斷的國家。但爸爸媽媽相信女兒的判斷,沒有阻攔她。只是媽媽在他們臨走前,對女婿說了一句話:“如果她在黎巴嫩不開心,就讓她回來吧。”幸運的是,趙穎擁有美滿的婚姻與幸福的家庭,愛德夢從來沒有讓她不開心過。
初到黎巴嫩的時候,一切對于趙穎來說都是新鮮又陌生的。而最讓趙穎吃驚的是這里的民風。在這個村莊里,大家從來都不關大門,永遠敞開的門使客人來往不斷。趙穎剛到丈夫位于黎巴嫩北方村莊的家,周圍熱情淳樸的鄰居就前來拜訪,絡繹不絕。
當然異國婚姻難免會產生一些習慣上的沖突,但是因為愛德夢非常熟悉中國文化,兩人相處得一直很融洽。有時兩人也會因為意見不合而爭吵,這時候愛德夢總是采取冷處理的辦法:“那好吧,我先離開一會兒,我們都冷靜一下。”可當他拉開門要出去的那一刻,趙穎就會覺得:“我如此愛這個男人,我不能讓他離開。”兩人總是在那一瞬間言歸于好。
愛德夢家是一個大家庭,他有4個兄弟。“幸好他們能聽得懂英語,所以我能用英語跟他們溝通,有些太復雜的情感,我便讓先生幫我轉達。但更多的時候我都不用言語,而會多為他們做一些事情,多替他們著想,這樣他們就會了解我,而且也會對我很好。”就這樣,她得到了丈夫一家人的愛護,更令他們對中國人產生了一種親切的感覺。“因為我的原因,他們想了解更多關于中國的一些東西,包括中國的飲食、文化,所以我愿意做一個中國文化的使者。”
趙穎在融入了他鄉的家庭生活的同時,也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她的主要工作是在自己辦的中文中心里教中文。趙穎原來在大學學的是市場營銷,她最初開辦中文中心時,也把這項工作當作了一門生意。不過,她的收費只是原來那些培訓機構的一半,而且她還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一些想在中國市場投資的黎巴嫩商人做顧問與咨詢。
雖然這份工作使她收入頗豐,但身處異國的趙穎總想為傳播中國文化做點什么。她給中國駐黎巴嫩大使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很快,大使就讓夫人給她回了信,稱贊她是在黎巴嫩的所有中國太太中最有想法的一個。
在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的支持下,趙穎決定和黎巴嫩具有百年歷史的大學圣約瑟學院策劃成立一所孔子學院,目的是傳播中國文化。這個項目已有了實質性進展,國內的學校已經安排好教師與學生,一切手續都已辦妥。但沒想到,這一切都被戰火無情地阻隔了。
昔日平靜的生活被突然而來的戰火改變,最大的改變則是生活中有了恐懼。趙穎說:“那天,不止一兩架的以色列戰斗機晚上11時的時候在貝魯特和朱尼灣上空低空盤旋了近10分鐘。我們一家坐在沙發上,我看見我老公一頭的汗,當時真的害怕了,想象著炸彈會隨時落下來,掉在我和家人的頭上。我們只有祈禱。因為兒子坐在我懷里,他能感受到我的心跳,于是我強作鎮靜,這10分鐘如同10年一樣漫長。”
用博客抒發心中的悲憤
因為看到戰爭帶來滿目瘡痍,因為看見那么多無辜的百姓傷亡,趙穎心中充滿惋惜、悲憤,她覺得自己心里有太多的東西要表達。“很多中國人并不了解中東的情況,我希望把我的所見所聞如實地記錄下來,讓中國讀者了解一個真實的中東。”
來黎巴嫩之前,趙穎還曾在北京智聯招聘網擔任市場部主任,因此她首先想到了用互聯網來發布日記。于是,趙穎與中國國內一家網站的編輯取得了聯系,對方的工作人員很快為她開通了博客,還幫助她發布每天的日記。
《要勇敢!要堅持!》《美麗的國家,為什么如此弱小》《撤僑記》《哀悼的一周》……從7月10日開始,趙穎在那家知名網站上開了一個名為“戰火中的黎巴嫩”的博客。在這些充滿憂傷的標題背后,趙穎把戰爭中每一天的所見所聞和感受都呈現在網頁上,讓遠離戰火的人們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珍惜和平生活。
在寫博客的同時,趙穎也時刻關注著中國維和官兵的安危。2006年8月6日上午,在得知3名中國維和官兵受傷的消息后,她趕緊撥通了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的電話。“3名官兵只是輕傷,并無大礙。目前除了在哨所值班的官兵之外,其余的人都躲在掩體之中。由于外面交戰激烈,目前工兵營無法執行任何維和任務,只能繼續在哨所觀察,掌握外界的狀況。”劉向華大使的話讓趙穎放下了懸著的心。
趙穎4歲的兒子小米根本不懂得炮火的殘酷,更不知道他的國家正處于戰火之中。有時看見窗外的炮火,他總會問媽媽:“那是鞭炮嗎?”為了不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趙穎便說“是的”。然后兒子會吵著要出去玩。趙穎就哄他說,這個“鞭炮”長大了才能玩。
“戰事平息后,你有什么打算?”記者問趙穎。“繼續做中東地區第一家遠程中文教育網站;繼續因戰爭擱置的在黎孔子學院項目;繼續中國醫療中心招商項目。除此之外,我還會帶我兒子回北京通州看望家人和我的網友,帶回中國的民間援助資金,同時也幫助中國公司介入黎巴嫩的戰后重建。”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