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收回贈與少婦房屋的請求為什么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編輯同志:
當年65歲的老夫張某2000年與當年29歲的少婦我友柳某結婚,為了討得少婦柳某的歡心,完滿這樁婚姻,結婚時張某與柳某簽定了一份書面協議,張某將婚前的20萬元錢和一套樓房贈與柳某,雙方在協議上簽字畫押。協議簽定的當天,張某即將20萬元錢和那套樓房的鑰匙交與了柳某,后柳某將該房屋租給其一位朋友居住。可房屋贈與時沒有辦理過戶手續,柳某認為有協議在手,且房子已交付于她,過不過戶無所謂,也就一直沒有再催張某為房屋過戶。最近因情感發生糾葛,柳某提出與張某離婚,張某表示同意,但張某以雙方結婚時間短,房屋沒過戶等為由,要求柳某返回其贈與柳某的20萬元錢和那套樓房。柳某以贈錢贈房出于張某的自愿,錢房已經交付,且事過5年多,不同意返還。為此張某起訴到法院,法院支持了張某要求柳某返還房屋的請求,駁回了張某返還20萬元錢的請求。房屋已經交付了多年,法院為什么支持張某反悔,為什么作出了上述判決,他的依據是啥?
金香
金香朋友:
按《民法通則》第72條的規定:按合同或者其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對于一般的財產,法律沒有特殊的規定,交付即為轉移,財產所有權已經轉移,贈與行為已經實施完畢,贈與人是無權反悔要求返回贈與物的。因此張某要求柳某返還其贈與柳某的那20萬元錢,不能得到法律支持。可房屋就不同了,它屬于《民法通則》中的另有規定。贈與是贈與人一方自愿將自己的財物無償地交給受贈人一方的行為。贈與是房地產轉讓的一種方式,房地產轉讓即是指房地產權利人通過買賣贈與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將其房地產轉移給他人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59條的規定:國家實行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登記發證制度。房地產轉讓或者變更時,應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產管理部門申請房地產變更登記,并憑變更后的房屋所有權證書向同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經同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核實,由同級人民政府更換或者更改土地使用權證書。我國對房地產等不動產的設立、轉移、變更堅持以登記為準的原則,而且目前的物權法草案在物權登記上采納了實質主義的登記體例。張某贈與柳某的房產沒有進行登記過戶,應認為房地產的所有權沒有轉移,房屋雖已交付柳某使用,但仍歸張某所有。在所有權沒有轉移前,即在贈與行為沒有實施完了前,按《合同法》第186條的規定:除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外,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張某在房屋產權沒有轉移前是可以撤回贈與的。所以法院判決支持了張某收回贈與房屋的請求。至于結婚時間的長短按《婚姻法》第18條的規定是不能自然引起婚前財產性質的改變即不能因為婚姻關系存續時間長、結婚超過一定時間,一方的婚前財產就變成了夫妻共同財產。不過離婚時一方有實際困難,沒有房住,按《婚姻法》第42條可以給其適當幫助,包括將房屋暫時給其居住,但這不能引起房屋所有權的轉移。
對婚后才買的房屋能主張權利嗎
編輯同志:
我區居民李某、張某最近向法院提出離婚訴求,李某要求張某一次性給付她20萬元錢。李某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要求呢,這還要從8年前張、李結婚時簽定的一份公證協議說起。8年前張、李相愛,張某提出要與李某結婚,李某提出,婚前張某必須買一套樓房并署上李某的名字,張某同意,并就此形成了書面協議。協議公證后,二人結婚。因種種原因,婚前張某并沒有買房,直到結婚兩年后,張某才用父母贈與的6萬元錢買了一套房屋。現李、張準備離婚,李某拿出公證協議,認為張某婚后買的這套房屋應全部歸自己所有,張某不同意。所以李某讓張某按該房屋的市場價給付她20萬元錢未果,起訴到法院。李某的要求沒有得到法院的支持,法院判決房屋歸張、李共有,張某按該房屋市價的一半給李某10萬元。法院為啥這么判決,李某按公證協議主張房屋的請求為什么沒有得到支持?
順發
順發朋友:
張、李簽定的贈房協議應屬贈與協議。公民有權將自己的財物贈與他人,張某將房屋贈與李某為法律所允許。且贈與協議經過了公證,按《合同法》第188條的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即或贈與物沒有交付,受贈人也有權主張贈與物。但問題的關鍵是公證時公證的房屋并不存在,價格也不能確定。按《公證法》第2條的規定:公證是公證機關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張某以幾年前婚前的公證中的不存在的不確定房屋,對婚后現有的該房屋主張權利當然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按《婚姻法》的規定,婚姻存續期間夫妻受贈的贈與合同中沒有言明只贈夫妻一方的財產,應屬夫妻共同財產。張某的父母在張、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贈與的錢款應屬張、李的夫妻共同錢款,用其購買的房屋應歸張、李夫妻共同所有,離婚時應按張、李夫妻共同財產依法分配,法院的判決是完全正確的。
離婚協議能否附條件或期限
編輯同志:
我夫張某是我地某公司駐外地一公司辦事處的經理,因常年在外,發生了感情轉移,與辦事處新分來的一女職員產生戀情。最近他提出要與我離婚,我與張某的父母共同生活,辛勤服侍二老多年,深得二老好評。他的想法也遭到了其父母的強烈反對。但我看張某常年不歸,離意堅決,我們的婚姻已名存實亡,我同意和他離婚,但考慮自己沒有固定工作,為以后的生活著想,要求張某給我30萬元錢作為補償,張某同意,但提出離婚后不能再嫁,必須與張某的父母共同生活,必須繼續服侍他們。于是我們簽定了如下的離婚協議:1.男女雙方同意離婚。2.女方離婚后不得再嫁,離婚不離家仍與男方父母一起生活。3.男方一次性給予女方補償費30萬元。4.女方收到男方給予的30萬元后,離婚協議生效,雙方的婚姻關系即告解除。我們持此協議去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登記時被告之,必須取消所附條件和期限,否則不予離婚登記。請問這是為啥?
愛勤
愛勤朋友:
離婚是一種民事行為,從民事行為的分類來看,它屬于雙方行為、身份行為,而且是典型的要式行為。我國民事立法雖然原則上規定民事行為可以附條件和期限,雖然對于登記協議離婚這類身份行為可否附條件和期限沒有做出任何明示性的限制性的規定,但依民法學理通說,身份上的法律行為既不允許附條件也不允許附期限。離婚行為應屬于不許附條件、期限的民事行為。另外,離婚這種民事行為依其性質屬于必須即時的發生確定的效力的法律行為。離婚行為不允許處于一種效力極其不穩定、不確定的狀態。所附條件、期限使得應確立的夫妻法律關系變得無法確立,這違背了離婚的法律性質,使得配偶雙方當事人的地位無法安定,且所附離婚不離家,雙方離婚女方不得再嫁等條件,有違《婚姻法》關于婚姻自由的規定。30萬元的補償,如作為你婚姻存續期間服侍張某父母的補償或給你今后生活的幫助,應是雙方離婚附帶解決的問題,而不是離婚的條件。不取消所附條件或期限,應當認定雙方沒有達成離婚協議,按《婚姻登記條例》的規定,婚姻登記機關不予受理其離婚請求是理所當然的。
找別人冒充辦來的結婚登記無效嗎
編輯同志:
陳某與我舉行婚禮后還未來得及辦結婚證就外出打工了。民政所知道我們沒有辦結婚證后就催促我們辦。我打電話要陳某回來,可他嫌路途太遠及路費太貴,要我找個人冒充他去辦證。我按照陳某所出的點子將結婚證辦了下來。前兩年,陳某每年都回家兩三次,可最近一年多陳某一直沒有回來看我。我想其中一定有原因。經多方打聽得知,陳某在打工的地方又與一個打工妹結婚了。我長途跋涉找到陳某,要求他解除與打工妹的婚姻關系,跟我回家,遭到拒絕。我氣憤極了,準備告他犯重婚罪。可他說不怕,理由是我們的婚姻無效。明明拿到了結婚證,怎么能說我們的婚姻無效呢?請幫助解答。
童方芳
童方芳朋友:
根據《婚姻法》規定,登記結婚不僅應具備法律規定的實質要件,還要具備一定的形式要件。其實質要件是:(1)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愿,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2)結婚年齡,男性不得早于22周歲,女性不得早于20周歲;(3)無其他禁止結婚的情形。其形式要件是《婚姻法》第8條關于“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的規定。形式要件也是法律對登記結婚的強制性規定。你與陳某自愿結婚,符合結婚的實質要件,但由于陳某沒有親自與你一起去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故不具備結婚的形式要件。而且由于你們雙方沒有親自去進行結婚登記,就取得了結婚證,這實際上是弄虛作假、騙取婚姻,按照法律規定應屬于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
《婚姻法》第12條規定:“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由于你與陳某的婚姻為無效婚姻,你們之間不具有夫妻的權利義務關系,相應地,他與打工妹結婚的行為不屬于重婚行為,不構成重婚罪。